我最近刚看完的这本书叫《一只山雀总会懂另一只山雀》,作者是申赋渔,不知道这个名字是笔名还是作者的真实姓名,我没有深究。第一次读他的书,也是第一次跟着慢书房一月一本共读。
说真的,我刚收到书的时候,其实挺失望的,一是这本书的封面我并不是很喜欢,二是作者也没怎么听过,接受一个新的作者,走进他的书对于我来说有点难,我有自己的喜好。翻开这本书的序,也觉得有些矫情了,土地,又是土地,总觉得中国人没啥写的时候总会来写土地,然后写自己孤独。好吧,我有偏见。
因为是自己喜爱的书店的推荐,暂且放下偏见,耐心的读下去。我是读到《树什么都知道》,开始产生共鸣,一旦你和文字产生共鸣,被作者的文字打动的时候,那么你就会理解他文字里的故事,理解他在那种情境下的心情,你就会不自觉的带入情感,然后久久的徜徉于其中。
后来,就变成迫不及待的想要读完这本书,抓住一切时间好好读它,但是又舍不得一下子读完,在那种情感的交织下,我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用笔划下心爱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我居然变成了认真学习的学生。矛盾中,纠结中,兴奋中,各种情感的交织中,看完了第一遍,合上书,想写读后感,但是却无从下笔,一是因太多的故事,一个个在脑海里转悠,每一个都好有趣,每一个都像记录,不知道怎么去表述;二是最简单的感受:还想再看一遍。于是,又打开书,从序言开始,重新阅读。这一遍,序言的味道变了,我看不到矫情,看不到孤单,看到的是一颗最简单的、纯粹的心境。
果然,并不是每一次第一印象都是准确的。所以,第二遍,开启!
慢书房的导读里这样记录着:
这本书里的故事就是土地上经年累月生长的故事,它就像树枝头自然而然结出的果实,它不说话,却把每一天都活得美好。乌柏树里的精灵守候一只白鹭,果子落尽的栾树再也等不来斑鸠,枫杨树周围总有乌鸫徘徊歌唱,老枇杷树的孩子或许会由鸟儿带去远方。一片土地,一座乡村,一方院落,里里外外。树,总在原地,花开花落,默默生长;鸟,飞飞停停,有时远行,有时归巢。树和鸟的故事,被看见、被倾听、被触动。
慢书房的文笔一直很有些动情,不然也不会把我的钱给捞走,哈哈!开个玩笑,我是心甘情愿的!为了心爱的书店!
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被阅读的生命故事:晨昏颠倒的老太太,谁能排解她在黑夜的恐惧呢?充满戾气的疯女人,谁能共情她失去一只狗的悲伤呢?守着瘫痪老伴儿的水电工老刘,谁能明白他脸上孩子般的笑容呢?二十八岁的理发师小龙,谁会在意他去镇上买一间二手房的终极梦想呢?他们并不需要被谁看见,被谁倾听,就像树和鸟一样,自顾自生长,自顾自飞翔。
一篇篇看似杂乱无章的散文,按照节气排列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我们总在期许更好的未来,偶尔也要慢下来,回顾下过去,然后再带着更好的自己出发!
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和一只猫守岁》这篇文章里讲到了很多新年的讲究,认真拜读了两三遍,感慨老祖宗真是讲究哈!但是,就像老话说的,过年一定要讲究,讲究的年才会让明年顺遂。封树、贴对联、贴喜笺,挂年画、敬门神、敬圈神、敬井神、敬灶神、敬土地神、敬床神,再到打囤、守岁、放鞭炮。大年三十的仪式里,浓缩了我们几千年历史的风俗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这样的风俗慢慢的被简化,现代社会的忙碌,科技的发展,慢慢的这些都会逝去,成为书本上的过去,成为历史。
并不是可惜,我从小也并不喜欢这些繁琐的礼仪,总觉得简单最好。但是近几年,我越来越发现,即使这些繁琐的礼仪被淡化,简化,我们骨子里的那种过年的思维方式还是未变,那就是: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