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行动派
每日文综一问
最近开始给高二学生做第一轮复习了,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同学们对于皇权的崇拜很深重。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有个学习内容叫做: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既然清朝时期才达到顶峰,那就意味着皇帝的独断专行也是有一个漫长的阶段,历经各朝各代不断发展而来的。我记得我的第一篇推送就是关于皇权加强的,侧重点在相权的削弱上,大家可以配合着一起来看。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很容易和皇权加强混淆的知识点——中央集权的强化。
中央集权主要指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就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强化。
早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诸侯对当地有永久统治权,世代相传,直至没有继承人,土地将被收归国有,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由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出现了诸侯争霸,分封制开始瓦解。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造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开始加强。
汉武帝时期鉴于七国之乱,除郡国并行制外,还推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并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巡视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唐宋时期除州县两级行政设置以外,也分监察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详见推送)
元朝时,中央的中书省以外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与中央达成同样的行政体系,省制一直沿用至今,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7全国1卷)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考查推恩令。从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郡和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说明此时实施推恩令,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王国势力得到控制,因此A和D选项可以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B项也可以排除。
(2016全国1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地方最高行政权力被一分为三,虽然能够相互制约,但会导致行政效率相对低下。明中叶之后,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此举集中了三司权力,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而地方的行政权力并未扩大。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016江苏南通一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答案】B 根据材料可知中央和地方官制是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和地方太守负责民事,中央的太尉和地方的郡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和监御史负责监察强调中央官员对地方官员直接管辖,故B正确;郡县制始自于战国,秦推行于全国,A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机构臃肿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016湖北八校二联)“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消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答案】D 依据题干中“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作者认为,不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存在弊端。“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藉此减少中央集权之弊。在作者看来,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地方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地方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在于君主有私心,要把一切权力收归己有。因此D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