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是经济学的根基。因为有稀缺,无法让所有人都得到满足,便有资源分配,有资源分配,就会有比较;比较导致选择,有了选择,就会有成本。
而对人来说,最大的稀缺之一就是时间。基于这个稀缺,就诞生了时间管理这门学问。粗略计算一下,假设一个人一天能保持4个小时高效的学习时间,且能持续365天,那么一年里这个人花在学习的时间上就是1460小时。根据一万小时法则,这个人平均要6.8年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专家。时间管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先不说有多少人真的能天天保持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新领域的知识还在不断的扩展;并且,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未来所有只依靠单一技能的工作都会被替代,也就是说,你必须拥有多项技能,横跨不同领域,你才有可能不被淘汰。这样算起来,所需的时间简直太惊人了。然而,在生物科技还没能发展延长人类生命的前提下,我们似乎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小时候玩的一款游戏,靠打怪攒经验升级,打不同的怪获得不同的经验。我很没有耐心,总觉得机械地打怪太无趣了。于是喜欢偷偷拿零花钱去游戏商城里买”双倍经验“药水,通过这个药水,我打相同的怪能获得两倍于原来的经验,相当于我生一级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半。我就在想,如果生活中也有”双倍经验“药水就好了,那我花6年的时间就能把小学、初中、高中全读完。
其实那瓶”双倍药水”就在那里,只是我们常常对那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不屑一顾罢了,就像“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每个人都听过无数遍,可是你看看生活中有多少人宁愿放弃这强大的力量也不学习。在高中物理我们学过“串联”和“并联”两个概念,在我们生活中,该“串联”的事情你不能把它“并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能一心二用。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把明明可以“并联”的事情以“串联”的方式去做,你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早已放弃了单独抽出时间来练习英语的习惯了,同时我也不再阅读任何中文译作,因为这分明就是把原本应该”并联“的事情串联了起来。当我们为了练习英语而阅读的时候,我们选的文章一般而言内容零散而肤浅,几乎没有什么营养,而且我们的焦点会放在个别句子的理解上,无法把握整个文章的脉络,整篇文章看过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做这种阅读对我们的认知是没有提高的。读书是为了提高认知,而当我们阅读中文译作的时候,由于他毕竟是译作,翻译过来意思总是会差很多。懂粤语的朋友看香港电影的时候有粤语版本的话都选粤语,因为他们很清楚当把粤语翻译成普通话后那种感觉有多生硬。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呢?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提高了认知。如果你原来一天用两个小时来学英语,用2个小时来读书,那么原本4个小时的事情你现在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了,你说世界上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吗?你说这是不是“双倍经验”?开始的时候读的慢一点就慢一点吧,这都是成长的过程。不懂的单词就去查,文章意思没理解就再读一遍。一个小小的转变,你的效率竟然完全提高到另外一个境界。
不妨想一想,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并联起来的。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这是相当幸运的,因为几乎所有别的技能学习都能够与之并联。比如你日常生活的写作、反思都可以用英语来完成,学习任何技能都阅读英语教材。(我学习编程永远只读英文文档,因为一个程序员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英语能力),健身的时候听英语,看英语视频。英语的听说读写,都可以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单独抽出时间来学它干嘛?活腻了?我在健身的时候看的是TED的视频。也就是说,我在一小时内,保持了健康,练习了英语听力,还提高了认知,这简直是三倍经验啊。又比如,我正在备考一个会计证书,这个证书是全英语的,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不像别人那样用手把答案写在纸上,我会用excel来作答,尝试运用excel内置的公式来计算,尝试把答案排版成我想要的样子。嗯,会计,英语,excel,又一个三倍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不选择学习而选择娱乐,本质上是因为我们觉得花这些一两个小时来学习收效太少了,浪费掉也无所谓,也因为这样变得没有动力。如果我说你学了这两个小时我给你1万,你肯定很有动力去学吧。一旦你把任务并联起来,你就会意识你的时间成本有多高。你的1小时,相当于别人的2小时,甚至3小时,你哪里还舍得浪费时间啊!一个思维上小小的转变,你的学习动力竟然完全提高到另外一个境界。
其实不止是学习,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同时处理。我现在的工作是审计,审计有许多重复的不用动脑子的工作。我通常都会把这些事情放到晚上跟女朋友打电话的时候做(估计女朋友看到要生气了),如果那些事情做完了,我会去练字。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通过脑子产生的,一天中不能让脑子有太多闲置时间,单独抽出时间来做不需要动脑子的是事情都是一种浪费,这些事情能够并联一定要并联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