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个星期有广州的朋友发了条空间,说要一路北上,和未谋面的网友面基。
我和他也认识好久了,但一直没机会见面,所以我就在下面评论:“可以来找我啊。”
然后他就问:“你是哪里的来着。”
我说:“天津。”
后来,隔了很久他才回复道:“那我就直接去北京了,去天津干嘛,你可以来北京咱们见。”
对啊,可以直接去北京,还来天津干嘛。
我极力地想要找到一个可以说服他的理由,可寻思了很久,发现真的没有一个可以让他非来不可的理由。
那时候,我的情绪特别矛盾,好像他戳破了天津在我心里那种“天津还不错”的想法,血淋淋活生生的把一个真正的天津展露在我面前。
那是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的,但都不说出来的:天津是一个很干尴尬的城市。
2
地理位置的尴尬
“直接去北京,来天津干嘛?”
这句话,我在两年前也问过自己。
高中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会听父母的劝留在省内,每次一和我妈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也照例劝阻我:“离家近点好,可以经常回来看看。”
我基本上都是保持沉默的,因为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你要去北京。”
后来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犹豫了,因为那时候家里的确很困难,我再怎样想去大城市,也要考虑自己和家里的负担问题。
最后,用一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词形容,叫“退而求其次”,我选择了离北京很近的天津。
因为在我那时候很局限的认知当中,天津的消费水平要比北京低的,所以我选择天津看起来是一个极其“划算”的做法。
所以,对于我一个中部地区的孩子而言,第一次去认知天津,唯一的感官就是——离北京近。
最多再加一点,消费比北京也低一点。
而和那些选择去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同学相比较,他们基本都会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理由——我喜欢那座城市。
而我,一个极其现实且自私的人,在做那个决定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天津只是个过渡,你最终要去北京的。
可时间,地域,食物,习俗,真的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两年后,我身处这座城市当中,一个寝室里好几个天津本地孩子把我的标准普通话带跑偏,坐上天津大爷们开的滴车就什么都能聊得起来,对所有女性一句“姐姐”就能简单粗暴的囊括,而“天津”这两个字,似乎就能给我带来最淳朴的快乐。
说好的,天津只是个过渡呢?我问我自己,但却找不出一个答案。
虽然我依然无法给出一个想要北上的朋友,非来天津不可的理由,但我想用一段切身体会的经历告诉你,天津很值得。
3
文化环境上的尴尬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在人们心中天津最大的尴尬,就是地理位置。
在北京的光环和雾霾笼罩下,人们很容易就把天津忽略,但现在事实告诉我,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有一次和成都的朋友聊到一个话题,他问我毕业后想去哪里发展,我斟酌了很久说出了一个自以为考虑很周全的答案:“现在天津站稳一段时间,然后找机会去北京,最后可能会去南方老家某求更好的发展。”
他反问我,为什么会想要留在天津,我理所当然的说,大学在这里上的,一开始进入社会总不至于无依无靠吧。
他说了两个观点:
第一,天津整体气氛很闲适慵懒,那是一种很容易让人迷失的环境,久而久之会让人不想要再去拼搏。
第二,天津不适合年轻人,就拿成都来说,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兴产业更受年轻人欢迎,但天津没有什么能留住年轻人的。
我被他说的一下很恐慌,恐慌的原因也有两个,我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天津的形象是这样的,而我是否也是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所以才不愿意离开。
这好像是一种文化上的尴尬。
人们开始不认同天津这种闲适慵懒,生活节奏慢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当文化环境和城市定位出现冲突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不理解。
在朋友看来,“天津很适合养老。”
天津的GDP很大一部分靠滨海新区支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滨海GDP降幅很大,所以才有了去年GDP增长全国倒数第一的惨状。
假如这不能说明问题的话,人们更关心的新一线城市排名中,天津排在了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之后,似乎打破了以往人们心中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之后,就是天津的滞后印象。
这个排名比的不只是经济水平,更多的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城市的魅力是由经济水平、文化环境、人文底蕴等多个方面综合而成的。
在我看来,还有可能很多人看来,天津随心随性的慢节奏生活毫无问题,但对于一个迫切想要往上走的年轻人来说,这样一个环境的确不适合打拼。
于是造成了这样尴尬的局面,天津自顾自的顺流而下不疾不徐,岸上等待冲刺的人群已经迫不及待了,那么将来我走到那一天,我也可能会为了不让自己沉浸在安逸里,而离开这个城市吧。
4
城市归属感不强
有很多朋友提到天津,必然会想到大麻花,煎饼果子,或许还有个相声。
这些的确是天津不得不说的特色,但如果你真的来到天津上大学,你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如果你想要对这个城市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总有人会阻挠你。
第一个站出来阻挠的就是本地人,是你那些天津的同学。
我知道这样的肯定不是个例,每当我让本地的同学推荐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他们都会很不屑一顾的说:“没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那这样你还能怎么办,只能自己做攻略啦,等到你把一切都准备好,然后再去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更加不遗余力的劝诫你,就好像你一旦吃了玩了就上了当一样。
比如,熟梨糕是绝对不能吃的,太难吃了。
再比如,天津之眼也不能坐,超级坑。
通常最后都会加一句:“反正我们天津人是不会去的。”
我曾经记得朋友圈有人整理出来很长的一一条,天津最不能去的哪些景点和最难吃的那些食物的目录,我本着尊重劳动者的心态看了下去,最后发现按照他这样说,天津压根就不能当成一个旅游城市了。
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连吃个煎饼果子都告诉你:“别吃,又贵又难吃。”(景点的是真的贵,这个倒不假)
我觉得,本着一个质朴的心告诫大家,天津有那些坑不能踩是很好的初衷,但最后如果都变成了“这也不能去那也不好吃”的论调,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市民行为。
天津,说文化底蕴的确稍显单薄,但在这不过几百年的建城史中,她展现出的是一种独特且自信的城市风采,我们说近代百年看天津,若论曾经的辉煌,天津的近况依然能轻易的从历史中追溯。
我现在困惑的,不是我上面讲述的各种尴尬,天津有槽点,其他城市肯定也有,但为什么我们偏偏对天津的瑕疵会去放大?
我们允许世界多元,相应的对于城市也是如此,北京有北京的好,我向往他所以追逐他,但天津的好,也让很多人乐意沉浸其中,即便就此顿足,也好过漂泊无依。
城市的意义,就是让所有人,找到归宿,无论何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