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半月谈连发两篇文章,因为点名泰州三次,坊间流传甚广。我以为:所说基本存在,但也有不少偏颇之处。
部门表格多,最后都落在社(村)干部身上是对的,但也是因为这样,调查摸底的工作扎实了,后期的管控才会到位。而我处的地方,调查几乎没做,所以我至今还在担心会不会出问题,但愿他们运气好。我们欠缺的,是从一开始,就应该以领导小组的名义只设计一套表格就解决所有问题。但,谁又能一开始就想到呢?
基层为甚么开会、发文、拍照?都是为了留痕。因为这是关键时候能保命的,做了没留痕,等于没有做。实实在在做的,不如照片拍得漂亮的、台账做得周全的。不要怪基层公务员。我厌恶,但我现在也做,而且是习惯性做,必须做,甚至我还请人专门给分管的部门指导了如何留痕。
因此,细品这篇文章,看上去一针见血,其实还是没抓到痛点。关键在于我们的“督查考核体系”出问题了!现在是“一人做事,两人问责,五人督查”!这次疫病期间,更是如此。从自己的街道部门开始,到县级市区的部门,再到县级市区的领导,再到市级部门,再到市级领导……现在的督查问责太任性了,基层干部不敢说,不想说,因为说了也没用。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教育部门,从开始拍脑袋让教师去上门访问,后来改进在家电话询问,再后来逼着全体教师做主播,背后是想作为,唯恐没了声音图像,结果是乱作为,是暴露出的是平时对工作的顶层思考。
最后,还是要理解。政府也没经验,开始有点乱,但现在慢慢好了。昨天晚上回家路上,就想到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督查了,因为大家都习惯这么做了。无论后来有可能争论尺度如何,但决策整体不错,且有效果。所以,要包容,因为一开始面对的时候,我们心里没有底,一切都是未知的。
现在的重点,应该是“服务”。真正出台政策,让企业,尤其是受到冲击最大的旅游、餐饮、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及付出最多但并没有被各级政府重视的物业企业等得实惠。这一次,我要求物管中心围绕“服务”做工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平时总是习惯于向人家提要求,这个时候,要多想着力所能及地帮人家解决问题。
疫病之初,我杞人忧天过,也对暴露出来的平时还可以忍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愤怒过,但,情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一切都要往前看,不是吗?
我们要学习的,是服务,是协调综合管理。
这一次,没有一级政府敢提“启动了()预案”,说明大家对平时的所谓的“综合治理”心知肚明,该反思了!部门利益、地域利益、个人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都应该知难而退。
其实,说到底,就是四个字:求真务实。还是要把我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真正找回来,而不是仅仅挂在嘴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