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由古而今,有一条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原则:宽严相济。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一条由古而来的极其有效的教育原则,被我们对近代西方教育的错误理解而破坏怠尽。
西方教育崇尚自由,个性与天性的解放,比如卢梭的"自然的教育"。不可否认,西方教育尊崇自由,尊重儿童个性与天性的解放是对的,但同时,他们也十分重视儿童对必要规则与规范的引导。也就是说,他们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尊重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我们以偏概全,只注重了个性自由与尊重天性,而忽略了规则、规范的引导,因此,我们造就了一大批的熊孩子与问题儿童。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学校里的绝大多数问题儿童都是由于无愿则地溺爱造就的。
对西方教育的误解是一个原因,同时,计划生育时期一个家庭只生一个,众多长辈无原则的宠溺,改革开放后物质的丰盛,对他们物质要求的无原则满足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总之,儿童的教育,失之于宽,则无规矩,容易让孩子迷失心性,不知约束。失之于严,则无慈爱,容易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心无归宿。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一定秉持"宽严相济,威慈并包"的。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讲究父威母慈,这实际就是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中国传统的士人及小农家庭,由于封建伦理及男性在家庭中的支柱作用,他们往往拥有无上的权威,严厉而苛责。这固然对儿童有教育不利的一面,但其有利的一面同样不容忽视。
传统父亲的权威,让儿童心有敬畏,知道在相关礼法间应遵循一定的人伦规范,这对儿童规则及自我约束的养成善莫大焉。但是,传统礼法的人伦有些地方过为严苛,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利,这是需要扬弃的。
好在,传统社会家庭中的母亲,虽以夫为纲,但是她能给予儿童尽量慈爱与温暖,这又弥补了儿量身心发展情感需要的不足。总的来说,这种父威母慈,宽严相济教育原则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是明礼仪,懂孝道,知善恶的。
反观我们今天,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儿童无原则地宠溺,这个儿童的心智不败坏才怪。相反,现代家庭中夫妻两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有一定原则,同时又给予孩子温暖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发展得较好。
中国传统的士人及小农家庭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一方面固然有开科取士,一朝登科,光耀门楣的因素,又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与道德要求。儿童很小就开始识字,接触诗书,并且进入家塾与私塾读书。
传统的父亲不仅忙外,而且经常督促孩子的课业,孩子若不认真,轻则斥责,重则杖责,因此,儿童往往不敢怠忽。再加上士人家庭的孩子,其父亲本身就是一个读书人,在孩子的学业及道德修养上他们往往能给孩子教益。比如我所知道的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可谓殚精竭虑,曾家后人人才辈出,正得益于其良好的家风与家教。
反观我们今天,经济及改革的浪潮,很多父亲把孩子的教育一古脑扔给母亲,这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有先天缺陷的。对儿童的教育,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不能缺位的。尤其是父亲,他的理智、威严与果敢、忍耐与坚强……这些对儿童一生发展意义重大。我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我只是认为:传统及优良的东西,我们应该继承。2022.4.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