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替李银河老师发布了《我余生的生活方式》 (qq.com)
,我最震惊的是她竟然已经是位70多岁的老人了。
我认识李老师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位我行我素到视世界他人为无物的性学研究者,自如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研究这个课题一样,而我那时候还是个被世界规训的普通人,当然叹为观止。不是对她的研究惊讶,而是她怎么能做到如此稀松平常的像聊吃饭睡觉一样。现在这话题已经很普通,二十年前可完全是两回事。但,也和所有人一样,你拿一个自如自洽的人毫无办法。
然后,李老师才是那个和王小波一起谱写了旷世之恋的李银河。然后是大侠、激情之爱、在公众号成天情爱……李老师的人生徐徐打开,我大概可以想象李老师离开之后会有的铺天盖地的缅怀和赞叹。
可以确信,在李老师身前不会有的,人性不允许我们这样,李老师也不需要我们这样,她“早已参透了人生。”这种话旁人说来只觉矫情,李老师说来只能是真的。
在死亡来临之前已经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算好了账用或长或短的时间开始等待“第一次死亡:肉体的死亡”,我想不到还有任何一个人有这种底气和从容。我现在做不到也难以想象,但这是我也想活成的样子,如果有幸也能活到李老师的岁数的话。
李老师把余生的生活方式描述的极其躺平,总结一句话就是,想干嘛干嘛,这世间再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束缚她。
看到这里倒是让我释然,通透如李老师,也是到了70多岁才能参透和放下,我又凭什么要求尚且年轻的我能够做得到。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品无为之味是要在品过重口味之后才有的领悟,佛陀,弘一法师,悉达多无不是尝遍人生百味才能顿悟,我一个资质如此平凡普通,要求自己做得到就太过分了。
人生是一场体验,体验过才叫体验,一下子就领悟到虚无,人生也太无趣了。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注解】
执着于相信,遵循,践行大道,才是天下万物最终去往的方向,最终的归宿。在奔向目的地的过程中,不会互相伤害,不会受到伤害,最终归于自然平和,安定。
专注于最简单的快乐和美味的食物,人生不再是过客,而是可以停留享受安顿自己的归处。
我们所推崇的“道”,似乎是那样寡淡无味,平平无奇,没什么好说的。你想看它看不到,看到了也视而不见,平常听不到,听到了也当没听到一样,穿耳而过,像耳旁风。但就是这样似乎并不存在的东西,在真正运用的时候却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道的真意,在于它无色、无味、无形、无象,仿佛并不存在,又恰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平淡而无穷,这正是万物所体现的“道”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