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梢绿小,乍暖还寒。
适宜踏着春色采春光的时候,张府大公子张淮却扛着锄头在后院指点江山。
母亲喜欢辛夷花,张淮便亲自挑了几株打算种在后院里,待到明年这个时候,行动不便的母亲坐在庭前就能看到满树芬芳了。
明明昨儿才下了雨,那土却宛如石头一样硬,张淮挖了半天才看到一个成形的窟窿,再往下挖,竟挖到了一个用布包着的盒子。因长年累月藏于土中,那层布早已被泥土染得乌黑,盒子倒过得安稳,像新做的一样。张淮打开那雕花颇精致的盒子,只见一根白中泛黄的蜡烛静静躺在里面。
小厮阿宝看到盒子里的是蜡烛,做出嫌弃的神情:“少爷,小的还以为里面有什么宝贝呢,谁藏宝不是放古董珠宝的,怎么会放根蜡烛,还不如那雕花盒子贵重呢。”
张淮拿出那根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蜡烛,随后把盒子递给阿宝:“那这雕花盒子就给你了。”
挖起那雕花盒子后,泥土换了性子一般,变得松软,张淮顺利种下那几株辛夷花,确保事情已经妥善后,他俯身捡起刚才那根蜡烛放进了衣袖里。
2、
正月十五,夜将暮,张淮放下了手中的书,吩咐阿宝带几个人把他准备好的灯笼拿出来摆上长安街。
是夜,十里长街上灯火通明,商人小贩齐吆喝,杂耍舞龙共欢庆,热闹非凡。良辰美景最好时,正常的公子哥儿都是出来赏花灯、谈志向,举杯邀月、吟诗作对什么的,偏张淮觉得这些都没意思,要到街上摆摊让人猜灯谜。
“阿宝,快把灯笼点上。”
阿宝摸了摸口袋,拍了下额头:“公子……小的忘带火种了。”
“你们呢?可有带?”张淮问其他随从。
其他人齐摇头。
“还好我做了准备,带了根蜡烛防身。” 张淮从袖里拿出了根蜡烛。“阿宝,去隔壁借个火吧。”
“好嘞。”
别人猜灯谜送的奖筹,或绫罗绸缎,或笔墨纸砚,只张淮这一处,猜中灯谜送灯笼。
路人觉得猜灯谜送灯笼稀奇,便涌在了张淮的摊子前,若不是他执意不收银两白猜白送,张淮准是今夜长安街上生意最好的商人。
灯谜揭露,灯笼赠出,张淮摊子上的灯笼相继被人拿走,到最后只剩下四盏,那四盏灯笼制作得十分精巧,由张淮亲自描绘,题目当然得刁钻古怪些。
“四月将近五月初,刮破窗纸重裱糊。丈夫进京整三年,捎封信儿半字无。”一个面容清秀但长得矮小的少年把四盏灯笼上的题目读了出来。
“老板,可当真是猜灯谜送灯笼,一个钱不要?”少年问张淮,声音十分清脆。
“那是自然,公子心中有答案了?”无聊等待了许久的张淮露出了期待的神情。
“四月将近五月初即半夏,刮破窗纸重裱糊为防风,丈夫进京整三年当归来,半夏、防风、当归,皆为药材,剩下的捎封信儿半字无便是白芷了。”少年望着灯笼说完,转身看向张淮,双眼清澈明亮。
“阿宝,这位公子答对了,快把灯笼取下来。”听完少年答案的张淮脸上带笑,像遇到了知己般欢喜。
少年接过灯笼,旁边的三个小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回相信我能帮你们赢灯笼了吧,来,一人一个灯笼,刚刚好。”少年把灯笼分给了小孩。
分完灯笼,少年再次回到了张淮的摊子前:“多谢公子的灯笼啦。”
少年的脸在灯火的照映下展露笑颜,张淮望着娇小柔弱的少年,竟有种旧友重逢般的熟悉感觉,为何感觉呢?
“寒玉阁老板在楼上撒钱了,快去捡。”不知谁在人群中喊了一句,大伙也不顾眼前在看什么热闹了,昏头般往寒玉阁跑。
不知谁撞到了少年,少年头上帽子掉了下来,灯笼拿不稳也掉在了地上,被人踩了几脚后还着了火,慌乱之间,少年的头发散开披下。
乌发雪肤,原是个偷溜出家门的小姐。
暴露女儿身份的少年捡起帽子,双颊绯红,看到张淮正望着自己后更是娇羞,只好趁乱跑进了人群。
回到府上,西窗旁的蜡烛已燃尽,张淮想起拿来点灯笼的那根蜡烛,顺手把它放了上去,接着点燃。
明月高挂,阵阵清风令烛火摇曳,张淮想看多几页书再入眠,脑内却全是那位姑娘满脸通红的样子。
烛火旁,少年张淮有了心事。要是能再遇到那位姑娘就好了。
“少爷,这是夫人给你做的香囊,夫人说里面的香料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最适合你这种读书人了,夫人还说让你早点歇息,不可熬坏了身子。”母亲的侍女小霞过来传话。
张淮的母亲卧床多年,天气转凉或变热就会咳嗽,严重时还会咳出血,寻医无数都没有好转,每次看到母亲,张淮都觉得心疼。
拿着母亲亲手做的香囊,烛光下的张淮叹了口气,“但愿娘亲的病能快点好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