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454个字 阅读需2分钟
今天的《广州日报》又报道了一篇关于留学负面信息的新闻。为什么要加又?我结尾再说。
今天的这篇报道说的是10年前深圳的张勇和妻子为给女儿凑到美国的留学费用,女儿2015年底毕业后称要留美工作嫁个老外,这让已退休的老两口彻底崩溃。
我看网上很多人就吵起来了,但这种争吵不值得复述,因为还是网上聊事儿的老毛病:几个逻辑掺合到一起说。
这件事儿其实逻辑不复杂,有这么几个问题:
1.中国女人能不能嫁老外
2.该不该让孩子出国留学
3.孩子跟老人分开两地生活是不是可以
4.留学应该回来报效祖国还是应该满足个人发展
其实这四个问题每一个都有很清晰的答案,然而一旦掺合到一起就容易乱了,梳理一下答案如下:
中国女人可以嫁老外,中国男人也可以娶老外;
孩子可以出国留学,留学本身跟是否学坏、是否不好好学习、是否跟老外结婚没有必然联系;
孩子跟老人两地分开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好的安置方案,同时双方都应该经历一段心理调适;
现在留学都是自费不是公费,祖国真不缺个把人报效,还是应该满足个人发展,否则个人没发展回国也是累赘。
当然了,这里边可能还有些争议,我的答案肯定也不是什么天条。尤其是孩子跟老人能不能两地分开的问题。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其实就已经包含了中国人的智慧,即正常情况下父母健在不能远游,也就是鼓励孩子和老人住在一处方便照顾;但是只要“有方”也是可以游的。
那么什么叫有方?
我认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假如家庭还是比较富裕,老人这边可以找人照料,那么这算是有好的安置方法;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就是老人其实是需要陪伴的,儿女不能嫌老人烦而不肯陪伴,如果因为两地分居而疏于陪伴,那么就要在情感上作出弥补。
但就我个人看,广州日报的这个报道,说的其实是一场家庭纠纷。
根据报道说,老人反对女儿嫁给外国人,主要是担心让两位老人去外国生活。
那么这显然属于没有“方”,也就是老人跟女儿没有商量过如何安置和陪伴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因为留学,但其实并非如此。换个角度想,假如是这个女儿去外地生活呢?其实这种事儿很早就有了,父母不愿女儿远嫁担心没人养老的故事史不绝书。
比如想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有不少跟当地人结婚的,父母也没有几个崩溃的。如今好吃好喝在美国结婚,父母就崩溃了。
其实这就是个家庭纠纷,女儿提出了一种生活方案,而老人对这种方案没底,因此提出按他们设想的方案来生活,本质上双方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只要好好沟通,并且女儿作出一定的安置和情感承诺,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然而《广州日报》这已经是第二次抛洒留学毒鸡汤了。如果大家有印象,4月12日这家报纸刚刚报道了一位“花费400万留学感慨回本儿难”的留学生。
我查了一下,这两篇报道出自同一人,叫肖欢欢,男的。
其实中国留学人员基数不小,里边出几个奇葩也不新鲜,但是居然这两件事儿都出在广州,而且都被《广州日报》发现,而且都是这位肖记者采写,风格还是一律的毒鸡汤。
这让我很好奇:究竟是肖记者有什么特殊的线索渠道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但总之,这跟我以前写的一篇《蹭共享单车热点的记者可能不太出门》里说的记者是一个毛病,有些事情本来就有,你非套上个新鲜事物,就好像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了。
比如《蹭共享单车热点的记者可能不太出门》那篇文章,其实就是把自行车一贯有的乱停乱放、乱窜乱抢当成了共享单车带来的结果,这显然是瞎掰。
而广日的这两篇报道,今天这个明明就是个家庭纠纷,而那个花400万的仁兄只不过是个大学毕业生没底的感慨。
试想,如果是去外地工作,不是一样有跟父母分居的问题么?如果是国内学校毕业,难道学生就都不想学费怎么回本儿么?这些问题从1979年恢复高考之后就有人聊了,只不过一套上留学生的外壳,就好像翻新了一样,不再是社会本身的问题,也不再是家庭成员之间的龃龉,倒成了某些人批判“崇洋媚外”的好事例,成了“留学之恶”的现身说法,也是绝了。
(作者:梁千里 原创文章首发公众号“记者梁千里”,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