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在聊天时会时不时的提到李局长、张老师、王大夫、刘总监等人,其实这些局长、老师、大夫、总监都是人的角色和外在称呼,做产品和服务,我们必须去掉人的角色,直到服务的个体即人。
何为角色
百度的解释(节选):角色一直是文学用语,指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我们习惯使用的角色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换言之,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系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责任与行为。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为人师表,处处以老师的规范约束自己。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在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这里不仅意味着占有特定社会位置的人所完成的行为,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他人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所持有的期望。
角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分工越细角色越多。
例如,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出现了相应的角色,模压工、喷漆工、焊接工、安装工、试车手、设计师、销售员、修理工等等。富士康为了提高效率,对生产线进行了精细化的改造,每一个操作工只负责一个小的动作,将角色细化做到了极致。人的学习和模仿是为了将来能适应某个社会角色,人们的工作就是在角色说明书
要求下处理事情。
角色的有利之处
角色可以明确一个人的定位。人的一生有许多角色,从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要担当学生、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等角色。工作后要从基层员工、中层员工到到高级员工的转变。结婚后要从子女到夫妻、父母等角色的转变。
角色可以提高组织效率和便于管理。大多数单位和组织都对每个角色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学校有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公司有岗位说明书。不仅如此,很多公司还要花费人力财力培训员工,使其技能达到公司对其角色的要求。
角色的不利之处
角色让人看不见人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人在单位的表现太职业化,它行为非常完美,找不到任何漏洞和缺点,请问你喜欢这样的人吗?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喜欢,因为经过标准化训练包装出来的人不是他真正的自己,我们仿佛是在与机器相处。而人是感性和富有情感的动物,我们更喜欢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
角色让人的行为固化。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或组织待的时间太长,那么他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也容易受到他自己在单位或组织中地角色的影响。比如,常有报道某某老板回家后用单位的一套方式对待老婆和孩子,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的例子。也常有离休老干部在退居二线后,找不到生活的其他乐趣,出现郁郁寡欢的情况。
小结
因为角色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色如同一个外壳套包装着我们每个人。当我们在设计产品或提供服务时,要去掉人的角色化外壳,发掘出一个人真正的喜怒哀乐,并从中找到用户的痛点,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伪需求是不是真正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