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被角色化定义着,你是谁并不重要,而是借由那个环境而为你定义的那个角色十分重要。
就像是皇帝死了,很快又有其他人穿上了龙袍,坐在龙椅上,继续当皇帝。
皇帝是谁或者来说由谁当,对于百姓而言,其实并不重要。谁当我都不认识,我只是认识这个角色。
生而为人,我们无法脱离集体而自己独立一人生活,那么集体其实就是一堆各式各样的角色。
我们打小的教育就是角色化的教育,成为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之间转换,才是我们的使命。
两千年前,孔子便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
观察我们和西方人,其实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并不相同。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为什么要,因为对角色的期待不同。
所以在角色中,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外界给你的壳是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求你成为什么样的。
当我们的角色被训练好,收敛自我,同质化将我们包围,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集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从众的表现。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明明是讲产品的,为什么会讲角色和集体呢?
产品最终是为服务于人而做的,我们在让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想当然的误区。不能让产品经理认为顾客应该这样做,或者应该那样做。
好的产品,应该去就像微信之父张小龙所说的“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如果你是想做一个让用户使用过后放松的产品,或者你是想和一个人拥有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那你为什么要给予对方那么大的压力呢?让其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
所以,基于角色化的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不管是在我的生活中真实的与人互动,还是通过产品与人互动,你都很难基于角色化预期做到。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首先应该学习的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行为。
做产品的人善于感知,在已有的结论上建立新的观点。
人长期关注什么,就会认为设么东西比较重要。
有的人更喜欢关注喜欢什么,而另一些人更喜欢关注什么是对的。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呢?是更应该自我呢?还是更应该自律呢?
但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本质上你是在关注规则与边界,那么其实你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这种自律、集体主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你还是两个行为都从保留一点比较好。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的亲密伙伴。
回到你的初心,看到自己的雨夜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空间股,了解他们的的潜意识与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心理。
这就是你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