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玲老师专题分享(看见)
真实之美----与真实的自己链接
来看看下面的一些场景,看看你是否有攻击性冲动:
一,假设你是一个孩子,你正在专心致志地搭一个积木,眼看着就快要搭完了,你的小伙伴跑过来恶作剧地把它推到,却傲慢地拒绝道歉。
二,假设你还是一个孩子,你正在兴致勃勃地搭一个积木,你的爸爸或妈妈走过来,对你的积木进行各种指点,认为你应该撘成那个样子,而不是现在这么难看的造型。
三,假设你仍然是一个孩子,你的积木已经撘成,你满怀期待喊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来看一下,你迫切地希望与他们分享你的成果,你很兴奋。但是你的爸爸在打游戏看,脑袋都不抬一下,让你喊妈妈,你的妈妈正在做晚饭,她顺口埋怨地问你为什么不喊你爸爸来看。
这三个场景,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当我们正在建造的东西被破坏掉,当我们正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事情,被父母打断,被批评贬低,当我们满怀期待想要跟亲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成就,对方却非常冷淡、埋怨和漠视。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觉,会生气,会沮丧,还会想吵想闹。现在,你仔细感受一下,当这些感觉到来的时候,还会有一种冲动出现,这种冲动使得人们很想去还击,想去破坏,想要让对方知道你有多么不爽。这种冲动,就是攻击性冲动。
每人人的内在都有攻击性,但是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只能叫做是一种攻击性的冲动。它通常是当人们的内心感觉到一些外在的危险,所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的本能。具有防御的功能。同时,也是对受挫折的一种反应。
在上面讲述的场景里面,可以看到,攻击性发生在关系的双方时,一方对待另一方的方式可能本身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当你入侵别人的节奏,当你未经邀请随意批评,当你忽视对方,这些都是在表达攻击性。而攻击性也会唤起被攻击者的攻击性,使得冲突升级,不利于关系发展。
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人们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攻击性呢?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直接表达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是什么?就是与自己内在真实的情感,在一起。不去伪装,不去遮掩。对自己坦诚,对别人也坦诚。
当你不能跟真实的自己发生链接,通常意味着,有一些障碍挡在了当下的你和真实的自己之间。其实也挡在了你和他人之间。这些障碍,有可能是很让你难受的,你可能会感到恐惧,感到愤怒却难以表达。
真实的人,总是非常有魅力,她既不会因为恐惧而过分迎合,也不会因为自卑而过度收缩,她就是那样一个真实简单的存在。
真实表达自己,使攻击性冲动更有空间去转化。
真实,就像花儿一样美好。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攻击性,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只能叫做是一种攻击性的冲动。它通常是当人们的内心感觉到一些外在的危险,所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的本能。具有防御性的功能,同时,也是对受挫折的一种反应。
人们不能够真实坦诚地表达自己,所以便会采用防御的方式来处理冲突。但这会使关系陷入困境。
当我们真正地与自己的情感在一起,就会重新找回与真实自己的连接。也将会有力量化解冲突中的攻击性。
攻击性的流动之美--允许情绪流经身体
如果说把攻击性的真实之美比喻成大自然的山,那么流动之美就是水,有着水的各种灵动,喘急,柔软,以及张力和变化。
在关系里面呈现的攻击性,如果能够被接纳、理解和消化,便会呈现出水一样流动着的质感,让人感到通畅。你会发现,两人打闹一场完了,关系还更加亲近了。
当你的攻击性表达出来之后,有一个容器能够承接是很重要的。所以,首先要去感觉,寻找那个能够承托你情绪让你有一些安全感的人表达你的攻击性。如果对方是一个不能够承接的人,那么你需要考虑一下,要不要冒这个风险。
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个关系的牢固性。就是有些人表达攻击性就会担心关系会断裂,所以,不敢表达。那么说出来之后,关系仍然还在那里,是稳的,安全的,这个攻击性就会被转化。
可以把这种承托和容纳,理解为妈妈的子宫的延伸,也称之为外在的照顾者。子宫的意义是为了保护孩子,给孩子成长提供养分。那么同样,在离开子宫之后,爸爸妈妈的内在心智空间,会成为新的容纳。渐渐长大,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容纳的客体出现,帮助我们成长。
现实中我们的确经历了很多,你一表达,爸爸妈妈就说,我不理你了。这种方式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断裂,至少有一种关系会断裂的恐惧。那么孩子的很多情绪就没有办法经由父母的帮助容纳而重新消化了。
表达,却不断裂,是攻击性能够转化的基本。
以上是关于外在关系中的攻击性表达呈现出来的流动之美。
下面讲一讲内在的流动。就是我们有一个内在的照顾者。
内在照顾者是由大部分外在照顾者的不断照顾而形成的自我意象,渐渐也会发展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虽然没有得到更多的外在照顾,但是内在仍然有一股力量是可以照顾自己的。
所谓内在流动,其实也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流动。
比如说,当我们感受到一些不舒服的感受,我们跟这个感受在一起,当我们就启动了内在的照顾者模式。内在照顾者也会有一个空间,允许那些不舒服的情感流过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每一个部分。中间也经历各种情绪,想逃开,或者恐惧地快要死掉等等。当这些情绪慢慢地消散,会体验到一种快乐和平静。其实外在也允许并没有照顾者在那里,但是你自己也做到了。
当这些已经到来的情绪存在的时候(当然很多时候,都是携带着攻击性的情绪),允许它们流动起来,经历险滩,漩涡,会见到水的柔情和宽广。
总之,攻击性的流动之美,就像水一样,灵动,湍急,柔软,张力和变化。
攻击性流动的前提:关系不断裂。
外在的照顾者起到承托和容纳的功能。
内在的照顾者大部分是由外在的照顾者内化而来。每个人的内在都有照顾自己的力量。
当允许不舒服情绪流经自己的身体,会体验到水一般的柔美与平静。
攻击性的活力之美
攻击性在表达的时候,会呈现一种张力,让你感觉随时都有感觉在扰动,有时候可能并不是那么让人舒服,但是这种张力却很迷人。
从内在动力的角度来讲,当事情不能如我所愿,活力便会受阻。整个人呈现的是一个比较凝固的状态。
没有攻击性,伴侣间的关系就是一潭死水,不起波澜,也让人不期待。
孩子的活力就是攻击性的体现,在更小的时候,让他们更多地表达攻击性,对于人格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边缘人格组织特征的人,可以搅动关系的活力让人们着迷,同时,过于强烈的攻击性也会破坏关系。
小 结
看见,是转化攻击性的灵丹妙药。
攻击性是一个人生命力发展的动力,你必须有一个“我想要”这样的概念,并且愿意为之去努力。当你想向这个世界表达你的意见想法,你的意志,你的感受,这都是在尝试表达你内在的攻击性。可以说,攻击性无所不在。
真实表达自己,减弱的不是攻击性,而是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分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情感,其实是那些东西没有消失,反而是积累起来了,就像是一个气球,越吹越大,到一定的时候,突然爆炸,此时的威力很可能会伤到一定关系。所以,当你能够觉察自己的时候,尽可能的减少这种过度的压抑,你的攻击性就不会产生一种破坏力。也就是说,当你真正的关注自己的内在,照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就是给自己一个很真诚的看见,而看见,会使得攻击性更可能朝着一种创造性的方向前进。你的表达不会含有那么多敌意,甚至几乎没有敌意,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理解。
当接受对方的指责、打压时,心理是会不很舒服的。毕竟人都喜欢更加美好的感觉,再加上自恋的需要,要是听到是各种喜欢呀,赞美呀,岂不是更加舒服?然而,这些都是浮云。当我们跟这些感觉待在一起的时候,会体味到对方的同样感觉,比如失望等。当我们渐渐理解了它,也接纳这个在自己内心浮现出来的小小挫败感。当这些感觉慢慢流过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些表达都带着很多诚意,透过这些诚意,看到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有了这种感觉和体察,会更让我们相信,他们不是要夺走我们的意志,而是给我们一下反馈,使我们变得更好。而且,会让我们清醒自己的状态,我们并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一个人,我就是我自己,不断的成长,也会不断的有力量的变化着。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了被攻击的感觉,而是觉得他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罢了。
在谈到生命力的时候,是指攻击性本身就是一个动力,有了这个动力的推动,生命力才会呈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样子。之所以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更多的时候是鼓励被压抑的人,因为过度压抑,会导致破坏。希望更多的表达,更多的展开能够减少这种破坏性。我们的攻击性课程讲解内容,其实不是让大家在那里想发就发,压根不考虑自己的现状。对于一些攻击性特别强的人来说,其实需要学习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和行为。
平衡,是我们课程内容传递的一个核心的理念。
过度压抑和过度放任攻击性的表达,都是对自己的伤害,都是对关系的破坏。
如何来平衡?首先是意识层面,保持一个觉知,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很压抑,还是很放任。当然这里面都有很多不是故意这样,而是想要做却做不到。由想到到能做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你要穿越黑暗澡泽,来到东方黎明,这是一条并不容易走的路。可以说,我们学习的每一节课,你对自己的每一次觉知,对困难的每一次面对,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你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实反馈里,确认自己的点,移动自己的点,直到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只是这一切真的没有捷径,需要勇气,智慧,时间。
路途遥远,相信一切值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