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他和曹丕、曹植并称三曹,父子三人以其显赫的政治势力和杰出的文学创作才能,居于建安文学的领袖地位。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多是乐府诗歌,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诗风苍凉悲壮。
曹操的很多诗歌,都是对现实人生所感受的及时之作,时效性很高,他对当时人生的生活感受作出深情倾吐,情理融和,感人至深。因而我试着以时间为线索来了解他的诗词成就。
一、黄巾之平,为曹操发迹之始。以他的《蒿里行》为例。
诗词原文
《蒿里行》 两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前十句反映了三国时期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阀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董卓为汉末乱贼,人人得而诛之,关东各路兴师,推举袁绍为执牛耳者,让他主导盟军。但是在那个时候,诸牧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私争已起。往事越千年,但我们仍能从曹孟德的诗句中窥探一二,“心在咸阳”,“合力不齐”,“踌躇雁行”“自相戕嗣”,都能体现出诸牧貌若相和,心实相离。
后十句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这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曹诗少有悲凉之句,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二句却显得古直悲凉。“念之断肠”,不是为个人前途揪心无奈的断肠,而是为天下苍生命运忧心断肠,这一句体现出的仁爱情义让人感动,或许这就是英雄,或许这就是英雄眼里的家国天下。而讨卓一役,曹操孤军深入,挺身犯难,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我大胆猜测,曹操之所以要平定董卓、袁术、袁绍及刘表诸野心家之乱,并非为个人私欲而想夺取国家之政权,实乃自其父祖三代以来皆获汉王室重任,有以图报之故。
二、建安时期是文学的新时代,也是在这个时期曹操在政治上已跃升为领袖。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词并无官僚吐属,仍出于私人情怀,并且在其文学作品中表露出了他的人生观念。以他的《短歌行》为例来看。
诗词原文
《短歌行》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要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曹操设酒宴请文武百官,饮至半夜,见寒月横空,水无一色,对月感怀,与将士痛饮抒怀,趁着三分酒兴,出寨登舰,眺览夜景,忽然看到一丛乌鹊向南飞去,不由取过一槊,横搁船头,信口作歌,这就是这首《短歌行》的由来。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他慨叹时光易逝而功业未就,抒发了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展现了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复杂而不平静的内心世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拓土争雄的思想,日复一日,他日,剑履入殿,赞拜不名,似乎从此刻已开始埋下。
三、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曹操当时已晋封为魏王,他的文章却仍然倾吐自己的心声,这便是他人所不及之处。以他的《述志令》为例。
文章节选
《述志令》节选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这篇令文详尽地叙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和平生志向与心迹。文笔苍劲有力,气势雄伟飞动,语气严峻而感情浓烈纯厚,生动地叙述和详尽地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感情浓厚,直抒胸臆。
曹操以《述志令》普告天下及其僚属,说明本人绝无谋朝篡位之野心,至于不愿放弃兵权,实为了怕遭人陷害,兼且江湖未静,但慷慨让出所封食邑四县中之三县,以表诚意,以表诚意。
他之本心,只望晚年在谯县之东僻处建一书斋,于夏秋两季读书,春冬两季则外出打猎,在草泽山野与农夫樵民为伍,与世隔绝以度余年。
曹操以率直坦诚之心表达其奉公为国之愿望,其毫无拘束、绝无私隐地直抒胸臆,使人信服,这是使他造成前所未有的挥洒自如的文章特有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