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设计和使用的主流外语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文字为中心!(而不是以语音为中心)不管是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还是交际教学法,都不例外。这些方法,我们统称为传统外语教学法。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古人和前辈愚蠢,而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个人化的小型放音设备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普及,在此之前,一切主张“听说领先”的教学法都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实施的。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出现了吊诡的一幕。世界各国的不少外语学习者、教师和研究者开始自发地采用聆听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然得不到主流外语学界的承认。而大多数学生,仍然需要花费十多年的时间,来学习一门他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掌握的语言。历史的惯性,令人唏嘘。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问题的根源。
聆听学派认为,语言学习应当以语音为中心,而不应以文字为中心。原因在于
(1)语音是语言的原生载体,而文字是语言的派生载体。语音属于语言的本体,而文字是语言的外围附属物。不管是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还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中,都没有文字的一席之地。
(2)语音的历史超过十万年,而文字普及的历史不超过一百年。如果我们相信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脑对语音有高度的亲和力和敏感性,对文字却不然。当然,这种亲和力和敏感性要经过长时间、高质量的聆听才能形成——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也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当听外语像听家乡话一样亲切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教学实践中,聆听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分歧在于语言输入训练的方式。聆听学派主张:语言输入训练应当以聆听为主要手段,而不应以阅读为主要手段。而传统外语教学法,显然一直把阅读当作语言输入训练的主要手段。
每当我问我的学生:你们在中学六年中,是阅读做得多,还是听力做得多?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阅读做得多!
我接着问他们: 你们是做阅读仔细一些,还是做听力仔细一些?同学们又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阅读做得仔细一些!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聆听学派还掌握着强有力的事实证据:
(1)在各种大规模外语测试中,学习者的听力得分与总得分具有极高相关度(p>0.8),而阅读、写作、口语的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度要低得多(p<0.4)。这说明学习者的聆听能力最能代表其语言水平。而主流外语学界一直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
(2)聆听法有着大量成功的个案。无论是钟道隆的逆向法,还是徐火辉的原典法,还是美国ESLpod,都教出了大量优秀的学员。英语明星钟婉婷也是她的父亲自发地用聆听法培养出来的。个案不是强有力的科学证据,但是当个案大量涌现的时候,就应当引起重视了。
那么传统教学法的成绩如何呢?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而最后却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在离开学校两年后,所学的英语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广大学子深受其害,英语退出高考的呼声此起彼伏。高等院校中英语也正在一步步退化为选修课。
在英语教育的危机面前,外语界的前辈和同仁可否抛开成见,开放思想,去寻求外语教育的解决之道?其实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证明聆听法的科学性:找一所高校,对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只考听写和汉译英。两年之后,效果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笔者以前做过两次实验,可惜都失败了。首先是英语应试的压力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第二,我校学生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当学生不努力的时候,好的方法和差的方法便不会形成多大差别,更何况聆听法的优越性需要3个月保质保量的训练才能显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