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之父

作者: 微风拂面breeze | 来源:发表于2021-08-08 15:31 被阅读0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籍犹太人,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开创人,“精神分析学之父”。 他从小天资聪慧,不仅成绩优秀,还广泛涉猎课外书,中学毕业后,开始学习医学,26岁获得博士学位,医学院毕业后学习了4个月催眠,从一名神经病医生,转型成为精神病医生,先后出版了《歇斯底里的研究》、《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著作,建立“星期三心理学会”,后更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学习了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若干观点后,我并不是全部认同,不过更多的是醍醐贯耳的感觉,分析之透彻,令人兴奋。比如:梦是被压抑欲望的满足;暗示的力量极其强大,在催眠状态下,由于自主意识的减弱或丧失,比较容易接受施术者的暗示,效果也大大强于清醒状态,由于主动意识减弱,防御机制松懈,催眠者可能会想起一些被压抑或遗忘的事情。下面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简述。

    1、本能理论

    人的本能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是指个体保证自己生长发育,正常存活的本能,是积攒能量,保障个体生存的;性本能(力比多),是个体追求性冲动满足和性压抑释放的本能,是消耗能量,维持种族的延续。死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本能,遵循强迫重复原则,要求个体回到最初的状态,是让人回到没有任何紧张,最最放松的状态-死亡状态,对外表现为破坏、挑衅、攻击等(战争),对内表现为自责、自我惩罚、自我伤害(自我了断)。两种本能,使人类成为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争斗不断,却又生生不息。

    2、精神层次理论

    冰山模型形容“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包括人类原始的冲动和本能,以及后天的各种本能性欲望,因为不为现实所容,只能被压抑在意识层面之下,不被察觉,但是被压抑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时时刻刻地活动着,寻求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从而从深层次支配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前意识是当前不在意识的活动范围,但经过回忆可以想起。在前意识中有一道稽查程序,潜意识中本能的、非道德的冲动、欲望会被遣返,不得进入意识,而正常的内容则会被放行,当前意识松懈时,一些潜意识将通过三大途径进入意识。

    一是神经症

    二是梦,梦的四大主要加工机制,凝缩(将丰富多彩的隐梦,浓缩到一个个简单的场景中),移置(将隐梦中某些敏感因素,通过偷梁换柱换成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物),象征(将隐梦中邪恶、下流的抽象欲望,替换成符合伦理道德的具体形象),润饰(将梦中无条理的素材,整合成符合逻辑的梦境)。通过做梦,压抑的欲望得到了象征性的满足,活跃度就会降低,对意识的影响就大大减轻了。

    三是过失言行,包括遗忘、口误、笔误、疏忽等,人的任何失误都有潜意识的动机,是潜意识和意识矛盾斗争的结果(精神决定论)

    3、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自我、本我、超我组成在自我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人格能够维持平衡,一旦自我出现问题,平衡被打破,个体就会产生焦虑,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心理异常,甚至人格障碍。所以说,一个强大的自我,对个人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由各种本能性冲动和欲望构成,是一切心理活动能量的来源,行事原则是快乐,主要特点是要求即刻满足(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感);超我代表自我理想和良心,行事原则是至善原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形成的,特点是追求完美,不容忍任何与自我理想和良心冲突的内容,主要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一旦自我对本我管理不力,就会立即对自我施加严厉的惩罚。自我处于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是人格系统的执行者,行事原则是现实原则,既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又要按照客观条件行事,还要符合超我的要求。

    4、人格的发展

    口唇期,出生到1岁,1-8个月快感来自于吮吸和吞咽,8-12个月快感来自于撕咬和咀嚼,每一阶段该部位得到的满足,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会形成固着,而无法顺利地渡到下一个阶段。口唇前期形成固着,容易抽烟、话痨、热爱收集等(口欲综合型人格);口唇后期形成固着,容易贪吃、毒舌等(口欲施虐型人格)。

    肛门期,1-3岁,排便训练过于宽松,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邋遢、浪费、暴戾、无秩序);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整洁、吝啬、固执、强迫)。

    性器期:3-5岁,俄狄浦斯期,认为每个男孩子都有干掉老爸,和老妈结婚的欲望,顺利地对同性的父母产生认同,就会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并发展出相应的性别气质,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就会因为压抑,在成年后形成神经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或者发展出和自己实际性别相反的性别气质。

    潜伏期,六七岁持续到青春期,主要兴趣转移到学习和玩耍,对异性最不感兴趣的时间。

    生殖期,即青春期,孩子已经从单纯地追求身体的刺激,转变为追求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前面几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顺利度过,那么就会在进入生殖期之后逐渐显现出来。

    5、焦虑与防御机制

    癔症(分离/转换障碍,歇斯底里症)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和转换两种。分离,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

    癔症包括癔症性瘫痪、癔症性痴呆、癔症性多重人格、癔症性感觉障碍、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神经病等。。。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一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发病,而不是按照人体解剖学原理(瘫同侧),二是淡定,好像症状正好满足了某种诉求

    本我、自我、超我冲突的产物就是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由外部真实的危险引发,会随着危险的消除而消失;神经性焦虑是自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导致的不良的后果产生道德性焦虑是当本我的冲动得到了满足,超我所施加的惩罚,即罪恶感、内疚感等。一定强度的焦虑可以起到预警作用,促使个体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所面临的危险是自我无法应对的,焦虑的强度就会激增,直到把自我压垮-人格崩溃,这时,就需要防御机制出场。

    防御机制是以否认或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来保护自己,以缓解焦虑,消除痛苦。如果恰当运用,可以避免焦虑,适应现实;不恰当运用,虽然能在表面上解决矛盾,减轻焦虑,但会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神经症、癔症等精神疾病。

    防御机制一:压抑动机性遗忘,人们很容易记住那些让人愉悦的体验,而刻意忘记那些不快的,但压抑是要消耗能量的,一旦自我能量不足,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防御机制二:反向形成,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或观念,以对抗潜意识中的矛盾情感和冲动,以降低焦虑(洁癖)。

    防御机制三:情感隔离,通过隔离情感来处理焦虑和其他痛苦体验,因为如果不隔离情感来谈创伤体验,结果很有可能是崩溃。

    防御机制四:否认,拒绝承认引起痛苦和焦虑的事实存在,这样就不必面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无法达成的愿望,从而降低焦虑(鸵鸟)。

    防御机制五:退行,人遇到挫折时,以早年的某个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方式来应对现实,目的是获取同情,降低焦虑(咬手指)。

    防御机制六:移置,自我用不会引起焦虑的对象或行为,代替会引起焦虑的。通过置换,个人的真实欲望得到部分满足,但又不会引起精神结构的冲突(恐惧症)。

    防御机制七:升华,用积极的置换,把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赞许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泰森)。

    防御机制八:合理化,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阿Q)。

    防御机制九:躯体化,将心理上的焦虑与痛苦转化为躯体的症状,从而回避焦虑体检(癔症)

    防御机制十:投射,指个体把会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动机等推诿到他人身上。(被害妄想症,相信周围某些人正在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童年早期若受到创伤,导致缺乏安全感,长大后,若遇到诱因,就容易将内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外部,认为真的是有外人在害他,而不是自己内心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减少自己内心的冲突,并增强自己对安全的掌控感)

    防御机制十一:认同,个体将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即以他人自居。

    摘自月半弯《极简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那些事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学之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or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