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一位风华绝代的女歌唱家,因为第一张莫须有的控诉大字报,当晚便从四楼掩脸坠下,香消玉陨。
另一位女舞蹈家,头戴纸帽,胸挂破鞋,站在最热闹的渡口向革命群众认罪。连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上学路过时,都当众侮辱他儿子母亲:“看,这是那破鞋”。
然而,回到家,她洗把脸,系上一条大红长裙,对镜翩然起舞,不但活了下来,后来又有了幸福家庭。
舒婷曾说:一个人内心的黑暗地狱,在他人那里不过是个几毛钱的魔方,只让指头忙个不停。
与功成名就、坐拥财富比起来,在困难和威胁中,还能投注精神能量自得其乐的人,才是生命的掌控者与享受者。
01
生活中,有些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能让自己从外界的纷扰中抽离,沉浸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将这种状态定义为“心流”,即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率先提出了“心流”理论,并指出:快乐与幸福并不来自财富、权力与享乐,它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
然而,在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的现代,内心的和谐,反而成了人们可望不可求的奢望。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指出:最好不要期望任何改善外界环境的努力能立即提升生活品质。
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能力改变意识的内涵,学会自得其乐。
02
自得其乐,就是“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句话中的乐趣,并非指享乐。书中,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享乐,是外在环境的刺激,无须耗费精神能量。
例如享用一桌美味,如果只为满足口腹之欲,那么吃的过程中,你关注的是食物最基本的味道和进入肠胃的饱腹感,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感官享受。
乐趣,却必须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
同样是一桌美味,你用心分辨不同口味、作料之间的细微差距,感受它在你唇齿之间百转千回的滋味,你会觉得其乐无穷。
所以,自得其乐,与外在环境无关,它是精神参与并全情专注的个人化目标。由它引发的“心流”状态,可以将生活中所有不快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而且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
由于自得其乐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质,所以,学会在生活中发掘乐趣,就显得犹为重要。书中,定义了由乐趣引发的“心流”状态:
1、它必须是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必须能做到全神贯注;
3、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并具有适当的难度;
4、有即时的反馈,可以随时评估目标的合理性;
5、能够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6、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增强自信。
7、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由乐趣引发的“心流“,其实缘于对自己意识的掌控。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意识的人,将拥有”自得其乐的自我“,他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
然而,只是将生活中的乐趣转换成心流,就能保证我们找到终极幸福吗?
03
毕加索从绘画中得到很大的乐趣,但一搁下画笔,他就变成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西洋棋怪才费舍除了下棋,做其他事都显出无可救药的笨拙。
这些例子提醒我们,从各种乐趣中体验到的心流,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衔接的话,只能产生支离破碎的快乐,并不能使整体人生获得充实。
一位家庭主妇,如果不能将维持家庭和谐,当成生命的意义,她会在繁琐劳累的家务中,患得患失;一个职场人士,如果不能将工作视为挑战和创新的机会,工作只会变成负累,让他陷入焦虑痛苦。
只有当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觉就会形成和谐的整体,人生的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
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没有高下之分。不管是成为职场达人、培养子女成才,甚至成为虔诚的教徒,只要方向明确、行动规则清楚,并能提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都能使人的一生充满意义。
那么,如何正确选择值得自己投入一生的目标呢?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建议:
1、借鉴前人的经验
林肯对知识的狂热,使他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牛顿对于物理学的痴迷,使他7岁时就立志要打开自然之谜。
没有谁可以不依赖前人的智慧,纯粹靠个人的力量,发现一套合适的目标。小时候父母讲的一个故事、电影中一个画面、书本中一个恍然大悟的观点,都有可能触发我们的人生目标。
所以,当你迷茫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音乐、建筑、艺术、诗歌、戏剧、舞蹈、哲学、宗教的存在,它们可以为你带来丰富的灵感。
2、拥有自知之明
你的人生目标是依据自己的天赋兴趣,进行理性价值判断的选择,还是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也只能选择这么做?
人最可悲的就是:梦想活成别人的样子,到了最后,做不成别人,也找不回自己。
3、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
最优体验的目标,在于增加内在和谐。所以,在你选择目标时,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解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你曾经和现在正在做这些事情,并且觉得有乐趣。只要你亲身经验过,这些问题几乎凭直觉就可以知道。
4、找到最大价值的人生主题
阿德勒曾说过:生活的意义即为团体贡献力量;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它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贡献的状态。
一个幼年遭受到痛苦的孩子,如果只囿于个人的痛苦中,他的人生目标,注定与乐趣无缘;但如果他将人生目标,定位于所有与他有相同遭遇的社会人群,并为此进行至死方休的努力,他会觉得人生极具意义,每一场挑战都充满乐趣。
所以,制定目标的格局,决定了你人生意义的持续性。
在米哈里看来: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
而自得其乐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工作与闲暇的界限,使它们融合,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乐趣,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体验到生而为人的快乐,才能胸有成竹地享受生命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