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是真理?亦或是骗局?
其实,更多的是无知与无奈。而评判一件事情,又哪来这么多绝对,都是不同角度产生的相对结论罢了。普通人哪有什么能力去左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性产物,能左右的只是我们个体。
PART
01
二十年前
01
想想二十年前,我读小学二年级那会儿,有天学校广播里校长说,我们要开始“减负”,大家放学后不要带任何作业和书本回家。当天我就听话得什么都没带,我妈还奇怪地问我书包怎么不背了。结果,第二天,作业照常需要上交检查。那是唯一一次我学生时代没有完成作业的经历。之后的几十年,“减负”二字再也没有出现在视野里了。只是听到来自外界的很多信息说,美国的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而我们一直被定义成应试教育,死读书、没创意。
02
然而,美国“快乐教育”背后的真相,其实是穷人根本就不配学习。美国的大多数孩子,接受的确实是快乐教育,而有钱人的小孩却在接受着残酷的精英教育。了解过美国最高学府哈佛、耶鲁等常青藤名校的历史就知道,那些开始都是富豪的私塾,后来才渐渐对大众开放。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以后会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而接受“快乐教育”的孩子则会成为服务生、清洁工、送货工人。
need-to-insert-img
PART
02
美国“快乐教育”的起源
01
有资料显示,早在1995年美国旧金山召开了一个神秘会议。这个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的精英,其中包括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会议主旨是在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依据未来全球经济化过程中的“二八现象”,提出“奶头乐理论”。
02
经过商议,到会的全球精英们认为经济不断发展会造成一个重大的问题。贫富悬殊,富人会越来越富,穷人会越来越穷,那怎么让世界上的穷人永远穷着别造反呢?精英们提出这样的一个办法,就是用最少的钱给这些穷人,最廉价的快乐,就像是一个哭闹的婴儿,给他丢了一个奶嘴,这就是著名的“奶头乐理论”。这套理论很快在美国得到实施了:穷人们花1美元就能买到1大瓶可乐,1大盆的薯条,窝在破旧的沙发上,傻呵呵地看着肥皂剧、综艺节目,浏览着明星八卦,玩着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慢慢地长肥长胖。拒绝努力,拒绝思考,拒绝机会。
need-to-insert-img
03
这就是,80%的被边缘者安分守己,20%的精英就能高枕无忧,这个过程需要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在美国,穷人的孩子在减负,富人的孩子在苦读,穷人的孩子在放养,富人的孩子在自律。
PART
03
优秀,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儿
对“快乐教育”浅显认知的毒鸡汤理论,不知道什么时候进入到了中国。我们在中国其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教育水平相差并不大,中小学的学费也不高,即使你出生在非常普通的家庭,都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我国的高考更是为每一个孩子无差别地提供了同样的考试入场卷,高考给了我们这些普通人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
01
02
不要被所谓国外“快乐教育”的表面给欺骗。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就是在学习上放任孩子自由,家长放任孩子自由。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解放自己。
五岁的孩子觉得练字枯燥,要放弃练字,你正好也累,懒得去接送他。你告诉他,快乐最重要。等他长到十八岁,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写个情书,结果因为字如其人,被人弃如敝履。十岁的孩子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你也觉得学好中文就可以了,不是有翻译机嘛,学什么英语呢?二十八岁出现了一个很棒的工作,但孩子的英文水平不达标,他与机会失之交臂。世界上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我本可以,却未能全力以赴。优秀,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儿。
03
作为父母,要承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可以战胜重重的困难。如果父母不培养孩子自律、自主、自信,任由孩子放松,他自己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后必然会后悔。父母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挑战的。因为教育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爱。陪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也是规划过很多,也偷懒过一阵子,不断地修行自己,磨炼自己的耐心,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孩子要放弃的时候,去鼓励,去示范,去提供支持,去尽可能地带着孩子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之下,确实没有太多的机会体会到欲望给他带来的肤浅廉价的快乐,但是他一定会越来越自信,未来有更多选择,他能体会到努力为他带来成就感后的真正欣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