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
这本书讲的是以童年时期的高尔基为原型的阿廖沙,与母亲,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
外公卡西林是个贪婪,自私自利,残暴的染坊主,也是这个失败家庭的罪魁祸首,他家暴外婆,打骂外孙,对于俩个儿子的吵打吵闹置若罔闻,致使所有人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
外婆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希望之光,她温柔,体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阿廖沙,给他讲故事,逗他笑,尽力维持着家庭的平衡 ,但同时她也是个可悲的人物,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没有反抗精神,即使被外公家暴,也觉得是上帝的旨意,因她的悲哀令人感到怜悯。
母亲呢,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人,一生不断地生孩子,她在丈夫去世之后没有陪伴儿子,而是选择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的幸福,致使儿子的童年过得悲伤抑郁,找到后来的继父后,希望他能对阿廖沙好点,但没想到他是一个没用,没本事的男人,对儿子也不好,最终在这样的绝望之下,她被疾病带去了天堂。
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自然成不了多大的气候,他们为了争夺阿廖沙母亲再嫁的嫁妆,闹得不可开交,最终都被外公赶出了家门。
街坊邻居也嘲笑阿廖沙,瞧不起他们,阿廖沙的老师,同学们也不喜欢他,故意给他找茬,使绊子。
阿廖沙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他每天都想早日脱离,早日离开。
但,这样的童年中也有些许快乐的时光,比如他遇见的第一个好友兼小伙伴小茨刚,和他有着深厚情谊,后来被砸死在十字架下。
比如曾经的房客好事情,有趣而又疯癫地形象让作者喜欢上了他,又因为同样是孤独者,他们产生了彼此的共鸣。
还有,后来,家里染坊破产,分家,阿廖沙与外婆生活在一起,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去拾破烂卖木板而认识的各家穷苦人家的孩子们和码头工人们。
以及外婆组织的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茶会,舞舞会。
这些人们在阿廖沙的心中构成了一道温暖的墙壁,在他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后。母亲死了,染坊破产了,外公外婆分家了,外公的那句嘿,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去吧……”
所以阿廖沙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家,自己入社会谋生。
这本书虽然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写作的真实写照。但它也暗示讽刺了当时的封建农奴制,文中处处体现着阶层歧视与人性的灰暗,所以读起来整体感觉灰暗和阴沉。
但作者并没失望,就像他所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令人惊奇,这不仅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这层充满各种畜生坏人的丰沃土壤,还因为从这层土壤中仍能胜利地破土而出的鲜明的、健康而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人类的善良,这善良唤醒了我们始终如一的期望,期望我们重新过上人类的光明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