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是老舍先生在193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也就是说文字朴素简练,而且通俗易懂。
但里面穿插了大量的京腔方言,对于我一个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的人来说,其实挺难懂的,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完全是懵的。后来,我又反复读了几遍,还上网查了些资料之后,才总算能够理解一二。下面我尝试着分析一下。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它讲述了原本是身怀绝技“五虎断魂枪”、威震江湖的镖师沙子龙,因为列强的入侵,镖局被洋枪取代以后,他只好无奈地将镖局解散,然后改成了客栈,并且言明枪法绝对不再传下去。
然而,曾经跟着他创练起来的手下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其中常自称为沙子龙徒弟的王三胜,喜欢打着神枪手徒弟的称号,到处练武卖艺以赚取稀薄的几个铜板来糊口。
他还因此而惹来了真正醉心于武术的孙老者,孙老者执意要向沙子龙讨教枪法,但沙子龙不为所动,始终坚决地表示“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起入棺材”。
因为沙子龙对孙老者的拒绝,使得他的徒弟们不再崇拜他,转而贬低他,让他威名大跌。从此,“神枪沙子龙”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只是在夜深人静时,沙子龙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耍起了枪法,望着星空,遥想当年的威风岁月,虽落寞,却坚持说:“不传!不传!”。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却留给读者意犹未尽的感觉。
为什么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不传呢?除了时势所逼之外,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人物形象刻画中可以看出,沙子龙也有可能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传人,于是宁愿带进棺材,也坚决不传。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性格是孤傲中透露着对武艺的执着,那杆“断魂枪”对他而言是有生命的活物,而不只是一件武器。
王三胜自称是沙子龙的徒弟,为人争强好胜,喜欢靠到处吹嘘师傅的威名来提高自己。他崇拜沙子龙,其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当沙子龙不能为他的脸上增光时,他就马上由崇拜吹嘘转为贬低蔑视。
但面对着世事的变迁,时代的更迭,他却浑然不知。这种功利主义、目光短浅的人,从侧面上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如果枪法传给这样的人,只会助长威风而已。
再来看孙老者,他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象筷子那么直顺。”“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
通过孙老者这些身形外貌的瘦弱病残特征,让人联想到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孙老者也许代表着的是国民精神的孱弱,而且他的年纪也不小了,所以他也绝不是沙子龙心中那个理想的传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