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了《流浪地球》,上座率很高,孩子占了1/3,我们旁边的座位上,甚至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125分钟的时长,故事还算流畅,几个核心场景的设计,也非常不错了。比如穿越冰冻的上海明珠塔,爬电梯井,以“情感演说”打动联合政府……这些细节,虽然不是特别新鲜,但同样是好莱坞大片们的惯用推进技巧。
因为,电影是高度浓缩的故事,它不可能用托尔斯泰式的深度和篇幅,来对观众进行铺垫解释和描述。
打个出格的比喻,电影就是要迅速捕捉观众的高潮,所以前戏必须“稳、准、快”,到达G点时必须目不暇接、简洁紧凑。对于大制作的爆米花电影来说,这就是取胜的关节。
爆米花电影不是一个贬义词,正如“畅销”并不是贬义。获取大基数认可的产品,日后才有更多机会,再次通过时间的筛选过滤,最后留存下来,成为真正的优秀之作或经典之作。
如果满分是5星,我给《流浪地球》4星。
如果再加上定语,这是一部中国拍摄的科幻电影,我打4.5星。再加一个定语,电影原著是刘慈欣,我加到5星。
对,这部还不错的电影,是中国拍摄的。
这是我对它的加分项,我并不因为心中有“自豪感”而感到羞愧,并不对“中国拍摄”这几个字感到如花粉过敏,并不因为我不喜欢《战狼2》,就不喜欢《流浪地球》。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沾染上意识形态和主观好恶,非常正常。你喜欢或讨厌《流浪地球》,是个人判断和审美,也是集体无意识。
让我们记住,“讨厌或喜欢”这种具体的个人自由,无须互相说服。你想“以德服人”,你认为自己“三观超正”,可是对不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
2,
为《流浪地球》加分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打破了“刻板印象”。
正如美国拯救世界的英雄片、中国的武侠片、印度的歌舞片、伊朗关于孩子题材的电影、韩国的黑色犯罪电影……呃,还有日本的“爱情动作片”……这些,都是观众公认的,每个国家比较擅长的题材。
中国的科幻片,说实话,除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霹雳贝贝》,真的对它毫无印象,毫无期待。“科幻电影”于我们,就如非洲奥运军团于花样游泳,总像是路过的……
可是,咣当,一部《流浪地球》从天而降。
以“电影工业”的眼光审视,这是中国电影人的巨大突破和进步。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终于不是“五毛特效”了。很多场景恢弘精致,看得出制作团队的用心。剧组人员介绍,道具一共10000多件,没有一个是成品。电影后期制作人员说,如果钱和时间再多点,效果会更好。
无论是这部电影本身,还是“中国电影行业”,我都要为它们点赞。这部电影中途,经历了万达撤资。吴京扮演的角色,导演曾找遍一圈明星也落实不下来。有人写了篇文章,说为什么电影有“特别鸣谢吴京”这几个字,因为他接下这个角色时,还没有因为战狼2爆红,但他看到剧本后决定加入剧组,在剧组被撤资后,注资6000万。这部电影历时4年,并不是有钱任性,而是同样在走钢丝。
有这样一句评论,特别好,“和键盘侠相比,吴京起码真正为中国科幻电影做了点什么。”
3,
现在,一定要提提刘慈欣。
以及在电影产业一条龙里,原著和剧本的关系……
刘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非常短,三万字左右。它的惊艳之处,在于宏观的想象和设定。《流浪地球》的原著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电影《流浪地球》,只是撷取了其中关于地木相遇的几千字作为背景,重写了一个新故事。
在电影行业里,原著和剧本改编从来是两码事。小说是底色,剧本是底色基础上的高度原创,或者说,完全重写。
比如前几年造就“三蛋黄”影帝的《烈日灼心》,改编自女作家须一瓜的原著《太阳黑子》,事实上,电影故事和原著的犯罪故事完全相反。还有李安的《色戒》,从张爱玲短短几千字的小说,简直衍生出了一个前世今生……国内国外,例子举不胜举。
这就回到我开头说的,因为电影是高度浓缩的两小时,你进电影院,是看新创作,不是读小说。
看到虎嗅转发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说,《流浪地球》的导演和编剧们非常不容易,面对刘慈欣的“点子库”,他们就像一个打开了巧克力盒子的孩子,克制住了诱惑,只取了其中一粒。而“反观另一个剧组,把所有糖果统统尝一遍,搞得一地糖纸,自己还拉了稀。”
哈哈,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暗讽《三体》剧组。
《三体》的项目参与人之一,这几天也发了微博,表示《流浪地球》很棒,自己很愧疚……
4,
电影《流浪地球》,没有浪费刘慈欣的恢弘脑洞,没有辜负原著的构架和场景。我愿意大大方方地说,它是“中国电影工业”越来越成熟和进步的标志之一。
然后提一下《三体》,虽然喜欢《三体》这部小说,似乎被许多“微博高级知识分子”不屑,但我也要大大方方地说,刘慈欣的想象力是我们钻石般宝贵的收获。
而关于刘慈欣小说里的“价值观”,他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我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其实,他的小说里除了“脑洞超大”,还有非常诗意的部分,有深刻的怜悯,也有对人类深深的失望……
但,你去读人类的历史吧,谁能对人类不失望?
去了解耶路撒冷千年的宗教纠缠和战争,二战里的屠杀,或者,我们自己曾经的十年浩劫……即使人类从十八、十九世纪就诞生了许多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巴黎圣母院》……里面有种种关于人性的思想,然后呢?依然是血流成河、屠杀、仇恨、战争、个体间的倾轧……
当然了,就像刘慈欣的那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我们愿意相信,人类总是在进步的……我们是文明的生物,可以做到刷新和醒悟。刷新我们的愚昧和残忍之处,从矇昧中不断醒悟,不断接近更光明的所在。
可以吗?
著名犹太作家茨威格,在二战期间,为逃离纳粹迫害居住在巴西。他写作过《人类群星闪耀时》,记载了十二位音乐家、文学家、科学家、实业家、政治家等伟大人物。自己却因为看不到人类的希望,认为人类的精神境界已经崩溃,在巴西和妻子一起自杀了。
在人类的黑暗与光明之间,作家们也在痛苦地彷徨和艰难地挣扎。他们也可能充满希望,也可能彻底失望,但他们笔下绚丽的想象世界和鲜活人物,是全人类灵魂共同的喁喁细语。
the end
微信公众号:浅水芳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