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A来找我咨询,孩子2岁多,稍微有点不满意就大哭大闹,怎么办?
一般这种问题很尴尬,问的人想要立刻知道答案,答的人却给不出标准答案。
我向她推荐了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并且把我刚学到的,怎么读绘本教给她,过了一周她又来反馈说,无效。
她说:“我看到你听的XX老师的课,还有一些书,我都买了,共情、倾听这些我都用了,为什么还是没用呢?”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回答她:“你的倾听是一种变相控制,而不是真的倾听。”信息刚发出去,我立刻意识到自己越界了。
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她半夜的信息:“你昨天说的话,我想了很久,我确实是在变相的控制,我没有倾听的能力,也不知道什么是真倾听,什么是假倾听,或许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情绪,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谁能帮我?”
这段话让我陷入思考中,朋友的状态不是正和那些初学育儿知识的妈妈们是一样的吗?努力去倾听孩子,可是不确定倾听的对不对,也不明白为什么倾听了,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事实上,我自己也走过这样的弯路。
我儿子大禾特别喜欢看小猪佩奇,他已经可以把动画片里面所有的人物都认识了,而我只认识那一家子猪。每次我和他说,我们看完这集就不看了,或者再看一集就结束,他每次都答的很好听:“好的,妈妈。”当我要把佩奇关掉时,他就开始“作妖”了,躺在地上大哭不肯起来。
前几天在我公司,又上演了一次。中午11点半了,我说:“儿子,咱们要走了,妈妈中午12点还有个讨论会要参加”。我刚说完这句话,连电脑都没来得及关,他滑下椅子,走到前面的空地上躺下开始大哭,简直成为一种“公式”了。我走到他旁边,蹲下来,把他抱起来拍拍,等他在我怀里情绪稍微好一点对他说:
“乖乖,地上很凉,你躺在地上妈妈担心你会生病了”
“佩奇...佩奇....”
“噢,你还是想看佩奇”
“妈妈,看佩奇”
“嗯,你还想看佩奇,妈妈要带你回家,你很伤心吧”
他听完我的话,忽然开始大哭。我又拍拍,等他情绪好一点,继续倾听:
“乖乖,你很想继续在这里看小猪佩奇,但现在要回家你看不了了,你特别难过是吧”,又是一句话换来了一阵大哭。
眼看时间已经11点50了,我开始烦躁了:“不让你看佩奇,你这么不高兴啊。”他忽然抬起头来说:“妈妈,我不高兴。”听到他说不高兴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对啊,他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伤心难过,只是有点不高兴而已,不高兴—伤心—难过,这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我把他的情绪加深了,反馈给他时,他才会大力的拒绝。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说:
“妈妈刚才听错了,你只是不高兴,并没有很伤心对不对?”
他在我领子上抠了两下说:“回家,妈妈。”
这一次我的倾听对路子了,他在接收到我的信息时,自己找了一个解决办法。
2岁左右的幼儿,他们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或者说他们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不被成人认同,比如婴幼儿哭了,父母会说,你哭什么,有什么就说呗,事实上他们只会哭的更厉害。
昨天晚上我在收拾客厅,儿子在卧室看佩奇,他忽然跑出来说:“妈妈,我想吃这个。”我一看他往地上指,地上有啥?一堆垃圾。我说垃圾不能吃,不用说,肯定是换来一顿“哇哇哇...”我就蹲下来看着他:“乖乖想吃什么,你指在地上,妈妈不知道,你可以走到那个东西的旁边,再指给妈妈看吗?”他又往前跑两步,往门框一指说吃这个。“你要吃门框?”又换来一顿“哇哇哇.....”但这个哭声很明显不是伤心、绝望,只是有点着急,于是我说:“妈妈没猜到你想表达什么,你着急了是吗?”我帮他擦了下眼泪继续说:“你可以再到那个东西旁边,指给妈妈看一次吗?”然后他跑到厨房,指了台子上的柚子。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P.E.T.讲师班时,大家都说“倾听”是最难的,我们常常努力的去倾听,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很有可能是倾听错了。初学倾听时,总会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感觉你很伤心。”孩子在表达自己时通用的方式就是哭,但他们的真实情绪并没有到那么高的点,当我们表达的内容和孩子真实的情绪不一致时,就很难看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不过,介于我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处理幼儿的情绪,还是有些小窍门的。
1.描述行为,关注情绪(感受)
比如孩子因为没有拿到某个玩具,哭了。你可以说:“你没拿到玩具很着急吧。”孩子没拿到玩具哭了是行为,孩子的感受就是很着急,当你这样描述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被父母关注到,被“看见”。
2. 蹲下来,看着孩子,把你说出来的每一句放慢0.5-1倍的语速。
孩子比我们矮小,如果我们站着跟孩子说话,孩子很容易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父母和孩子就不是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去沟通的。看着孩子说话不仅是一种尊重,同时也是用这样的行为告诉孩子,我很认真的关注到你的感受,放慢语速可以使说出去的每一句尽量温和,并且给孩子一个反应的时间。
3. 不要总是说“不”,不要忽然骂孩子。
孩子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我们可能会很生气的喊:“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事实上孩子是不能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还可能会被吓一跳。
4. 学会“闭嘴”。
当你确实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也不知道怎么倾听,你可以蹲下来或者抱着孩子,把哭的权利留给孩子,不用说任何话,静静的听,用心的感受孩子的情绪,用行动表示接纳。
5.长期练习。
有的人天生就会倾听,能够很准确的抓住别人的情绪,用合适的词来描述,但大部分人是像我这样,需要不断的思考和练习,才能感受到别人的真实情绪。需要连续多少次才能熟练运用呢?《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书上给了答案:1500-5000次。
面对孩子,如果一直抱着“我要解决孩子的XX问题”这样的心态,那么永远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因为这个解决了,那个又来了,想要“永远”解决问题,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孩子,哪怕再幼小的孩子,他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父母只需要在孩子的身后协助,而不是替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