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22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22

作者: 艺凡会发光 | 来源:发表于2022-11-17 07:22 被阅读0次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第四章:官治天下之条条大路通长安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储备官。什么是储备官呢?

    易中天:汉代的储备官,是郎。郎就是廊,郎官就是廊官,即侍卫。郎官们的长官叫郎中令,他们的任务,是宿卫宫殿,侍从左右,备皇帝顾问或差遣,说白了就是皇帝身边打杂的。所以,也无定员。

    艺凡:那郎官其实不是官啊。

    易中天:对,郎官也不是吏。相反,吏要成为官,往往得先成为郎。汉制,郡县和王国的吏员年终考核优秀,便由地方调入京城,补为郎官。这是地方基层小吏咸鱼翻身的重要途径。

    艺凡:咱们前文说道,吏员还有另外两条出路:察举和赀补。

    易中天:对,郎官虽不在政府任职,却比正式官员更接近皇帝。朝夕相处,天长日久,皇帝对他们多少会有了解,他们自己也能学到不少知识。结果,郎官有了进身之阶,帝国有了培训机构,岂非双赢?

    艺凡:郎署,是帝国的干训班。

    易中天:事实上郎官的出路相当好。外放可为县令、县长、县丞、县尉,最低也是副县级;内任则可为尚书郎,成为皇帝的政治秘书,然后步步高升,出将入相。于是,为官先为郎,便成为踏入仕途的捷径,也成为帝国的制度安排:入选为郎叫郎选,由郎补官叫郎补。

    艺凡:郎真是储备官

    易中天:除皇帝征召和举为贤良者外,其余以各种方式(察举、任子、赀补、上计)成为预备官员的,都要先进郎署。条条大路通长安,郎署就是中转站。

    艺凡:这相当于政府秘书班底了。

    易中天:这是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干部选拔制度,因此很快就跟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结合起来。

    艺凡:怎么结合的?

    易中天:太学生毕业考试成绩优异(甲等)的入宫为郎,叫补郎;成绩合格(乙等)的外放为吏,叫补吏。

    艺凡:也就是说,青年知识分子的出路有两条:一是由太学生而郎而官,二是由太学生而吏而郎而官。

    易中天:后一条路虽然曲折,却意义重大。意义在统筹官与吏、儒与法。汉人认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要想长治久安,光靠技术不行,还得讲政治。因此,要有事务官,更要有政务官。政务官就是文官,事务官则是文吏。文吏和文官,缺一不可。

    艺凡:为啥呢?

    易中天:汉帝国的选官从来就有两个途径,一个叫文学,一个叫吏道。吏道就是由吏而官,文学却不是诗词歌赋,而是经典文献。武帝之后,则专指儒家经典。也就是说,饱读诗书是文学;从基层做起,由于廉洁奉公又精明强干而得到提拔,是吏道。这两条路线,在两汉是并行不悖的。武帝至东汉,都号称“三公辟召,四科取士”。四科是:

    德行,看道德品质;

    明经,看学术水平;

    明法,看法律知识;

    治剧,看执政能力。

    实际上无论哪一科,都要测试能力。确实胜任,才正式任命。、

    艺凡:最理想的还是德才兼备啊。

    易中天:对,太学生补吏,上计吏补郎,用心也在于此。基层吏员能被选举,能力不成问题,但需要学习政治,掌握全局,因此补郎。太学生学问不成问题,但实际操作能力有限,需要锻炼,因此补吏。

    艺凡:理论家实践啊。

    易中天:文吏与文官的界限也在慢慢模糊。武帝在重用文吏的同时,也打开窗户迎接八面来风。这扇窗户,就是郎署。汉武帝用人是不拘一格的,进入郎署的也不乏各种奇人怪才。

    艺凡:都有谁?

    易中天:比如东方朔。东方朔走的路子既非吏道也非文学,他是靠上书得官的。据说,他的奏章用了三千枚木简,有关部门派了两个壮汉才勉强抬动,汉武帝则用了两个月才看完。

    艺凡:人才啊。

    易中天:有一次,汉武帝跟他闲聊。汉武帝问:先生看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东方朔说:前无古人呀!陛下的功德,超过五帝,盖过三王。看看陛下的朝廷吧!丞相是周公,御史大夫是孔子,将军是姜太公,廷尉是皋陶,大司农是后稷,少府是伊尹,大鸿胪是子贡,博士官是颜回,郎中令是子路,郡守是子产,开路先锋是后羿,人才济济呀!

    艺凡:马屁拍的可以。

    易中天:东方朔这话当然是半开玩笑。但,汉武帝的是非功过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呢?

    到此,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第四章学习完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ky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