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聊看了一本书,来自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的巜最好的告别》的译本。
他警示着世人也抨击美国医学界的的片面,不要只为生做好准备,也要具备为死做好心理准备。
他说:“我们把老弱死都医学化了,认为它们只是又一个需要克服的临床问题.。然而人在近黄昏之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有意义的生活,和必须面对的真实的不可或免的痛苦的折磨。须睿智并有体面的去面对,坦然从容地告别人生。
整本书充满了智慧且感人至深,富有洞见,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提示世人怎么可以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在死亡面前却人人是平等的。无论你身份贵贱贫富悬殊,终究也会要面对并无法改变生老病死这一现实。
死生有度,生命无常,有多少人明知从生既赴死是必经之路,却在面临时充满沮丧忧郁并徒然挣扎,又有多少人明知没有起死回生之术却又心怀侥幸心理期望出现奇迹,又让本来充满痛苦的生命无形中却加长了痛苦的过程。
其中的本意是不舍放弃和对生命的延续,也有不忍心的生离死别,万事皆有因果循环,每一个生命的终结自有不可避免的定数,不如坦然面对吧!
其实命运真的不会因为某人位居高官而不会赐给他疾病,你有最大权势也不可勒令疾病在你面前止步,一旦重病来袭,你有最多的钱财也只无可奈何,该走的终究会走,而最睿智的方法不如选择在力所能及时做些自己能做的令自己快乐的事,唤醒世人要在你可以珍惜自己、珍惜生命和一切来得及珍惜时珍惜点,然后少做无谓的徒然的挣扎,也可少受许多的折磨。
坦然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既然必须要离去,不如用笑容做最好的告别,权当是任生命去做一次颇长的既永不返程的旅行。
在意外面前的死亡,本身的痛苦是短暂的,但给亲人留下的痛却是弥久的。但也终究会淡化,人不可能一辈子活在记忆里,转而一想相对冗长而充满坎坷的一生,生命的终结不如当成痛苦的终结,我们不如换一种心态,把祝福送给去了天堂的亲人,用最好的告别给彼此最好旳慰藉。
在病痛的折磨面前,相对于健康人患者所受的折磨却是非健康人所能想像的,我隔壁住着的尿毒症患者每次透析回家深深的呻吟声就常常会延续到很晚,一声声痛苦的咕噜声透露着对生的厌倦和对死的解脱的渴望。
而在重病患者的世界里,一些患者不只受到来自疾病的折磨,还有来自医生明知结果却为了其目的麻木并机械地执行着一系列惯用的程序,然后再淡定的告知患者家人做好心理承受准备云云,实则是早已油尽灯枯无回天之力,但医生却觊觎着患者口袋里曾鼓起的钱包却迟迟不肯放手。
于是,一个个在接受化疗放疗后被折磨到面目全非身形憔悴的病人连同几经希望和失望摧残的亲人还是不得不接受一个个现实。甚至于有的人去财空负债累累。
也许我的想法对于重疾患者和其亲人来说过于残忍,但却是最实际的见解,是好多人都藏在心里却不敢面白的想法而已。
做为主治医生的(阿图•葛文德)却也鲜明地抨击了医疗界一些不可面世的伎俩,暗示人们无需妄自费力枉费心机并心存侥幸,只需从尊重患者的意愿出发,力图少受无谓的折磨。既解救了亲人陷入绝望的心态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的延长。
前几天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因病面临选择时,亲人把他送到医院,经过医生开颅观察,并不是表面的老溢血现象,医生草草的缝上后连一块颅骨也懒得缝进出了,说是反正已无救了。我听的是毛骨悚然。人快死了却还要受尽非刑凌迟之罪。
学会抵制些不必要的对身体的摧残吧!既然大限来临,不如坦然面对。
最好的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