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爱看探案的书籍,还记得十几岁时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不过遗憾的是二手的,还是盗版的。但是依然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对电视剧探案类的也很是入迷,像《狄仁杰探案》,就曾经看过很多遍。同时我还是个武侠迷,对金庸、古龙的书也是爱不释手。我的爸爸妈妈都不明白我一个女孩怎么会喜欢这些类型的,那时候我也说不清楚。如今想来,其实是因为我喜欢探案的神秘,喜欢神探的逻辑思维,欣赏他们独到的眼光和细腻的心思。羡慕那些侠士们仗剑走天涯的潇洒。小时候在看书的时候总是会想,那些大侠为什么会被人骗呢?怎么就看不出这是圈套呢?要是他们跟福尔摩斯一样聪明就好了。工作后还和同事们笑说这话,拿自己的幼稚开涮。
前两天有个朋友给我寄来一本书,微信上跟我说:你肯定喜欢!拆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七名写的《天涯双探》。一看书名,是关于探案的,我就决定看一看,但是没报什么太大的热情。因为现在有一些作者写出的所谓悬疑探案,人物一出场便知是好人还是坏人,仿佛坏人出场自带说明一样。不过这本书我翻了一会儿后,兴趣激增,决定从头细细翻阅。
作者 七名作者七名是个90后女孩,生于天津,理工科在读硕士、高热量食物爱好者、狂热柯南迷。她用2年构思,6年创作,15次大改,写成了《天涯双探》这本书。
这是一个以宋朝为背景的探案小说。众所周知,宋朝由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位得来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当然如果放在现代,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有能者居之嘛!但是在封建时代,王朝世袭制来说,宋太祖的黄袍加身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也给他的江山及后世带来了隐患。野史记载他的弟弟赵匡义就弑兄继位了。皇宫里的不安定因素及传言给民间及至官场都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宋朝奇案居多。我记得我以前看《大宋提刑官》以及《包青天》里,就有很多的奇案要案。比如著名的狸猫换太子、前皇太子尸骨案等等。
可能是因为奇案较多的原因,宋朝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探案名人。历史记载的就有好多,比如包拯、寇准、宋慈等等。但是还有很多未被记入史册的民间断案能人存在。这可能是时势造就人才吧。
当然宋朝也并非是我们想当然的一团乱。它也有盛世繁华,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宋朝江山锦绣繁华的写照,虽然已经是末世的繁荣,但说明宋朝也有政通人和的时期,并不都是阴谋诡计,也并不都是靖康之耻。
关于宋朝的故事确实很多,有岳飞抗金却被连下13道圣旨召回,蒙冤入狱,含恨而死的故事、有满门忠烈杨家将故事、也有水泊梁山108将故事。
《天涯双探》正是由一桩奇案引出的故事。易厢泉从小父母双亡,跟随师父学习。但是有一天师母被杀,师傅被说成是杀害师母的凶手而下狱,含恨而终。坊间传言和种种迹象表明,他师母的死和青衣大盗有关。易厢泉化身成算命先生,明察暗访,一路追凶,来到了好友夏乾居住的地方。夏乾家庭殷实,是个十足的富二代,但是苦于父母管束,觉得没有自由。
易厢泉的到来,让他很是高兴,和好友一起探案让他觉得新奇不已。就这样,一个白衣算命先生,一个青衣武者,一起结伴上路,探案走天涯去了。
易厢泉可谓聪明绝顶,心思细腻,观察入微,同时心机也颇深沉,在探案中很能把握时机,什么话该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能说,火候掌握的都恰到好处。
而夏乾就不一样了,他只根据易厢泉的指引去办案,收集证据,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就像《琅琊榜》里梁帝说蒙大统领一样:武人的心思,不懂得弯弯绕绕,不懂得藏着掖着。
但是正是这样的组合,却是相得益彰,相互弥补。一文一武,一灵动一愚钝,一青衣一白客,查起案来却是事半功倍。
西街女尸案看起来扑朔迷离,但是易厢泉都不用到场,就凭一些传言及周围的细枝末节就猜出来大概,再借由夏乾去实地问问、走走,就让案件水落石出,犯罪分子自动现形。
易厢泉的探案手法独特,靠自己没事时胡思乱想而找到证据,得出结论。当然,这胡思乱想也是根据蛛丝马迹而想的,然后再去反推理。事出反常必有因,这是他探案的依据。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她架构故事的方式,以及人物的巧妙安排。七名对案件的烧脑程度和青衣大盗的狡猾描绘可谓是用了浓墨重彩。青衣大盗用了蚂蚁辩筷计、盐水辩筷计、灯油计、狸猫计,夏府潜伏计,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使得易厢泉、夏乾和青衣大盗的斗智斗勇变得十分精彩又扑朔迷离。
这本书这好像是对我小时候那种空想和不平的一份补偿。聪明绝顶的神探和一个武功高强的好友一起仗剑走天涯,探案、行侠两不误。再也没有了《天龙八部》里乔峰的悲剧,也没有了对《大宋提刑官》里宋慈的担忧。只需要静下心来跟着作者的笔尖前行,一路烧脑猜谜一路欣赏美景。美景就是两位男主,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养眼!但是在书里可以说是养心,因为看到作者对于两人的文字描述就心情愉悦。
一文一武走天涯,断案如神入人心。青衣白客携手行,兄弟同心留清名。Duang!欲知后情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