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组织官”(COO-STRATEGY),作者:左谦
正文字数:3400字
高管个人能力的成长未必能够一直跟上公司的发展。
跟不上时,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若换人,对于很多成长中的创业企业而言,内部未必已有后备人选。
因此,不少公司在业务扩张、战略迭代、赛道切换时,可能需要外聘高管。
外聘高管这种事虽然重要,但不算“高频”,一号位“演练”机会有限。
本文简单分享一些相关经验,为正在进行高管外聘工作的你,支上几招。
- 1 -
“面谈交流”而非“面试”
外聘高管候选人,一般都不是“主动求职者”,而是“被动求职者”。
面试,往往适合于“主动求职者”。
对于未必有明确求职意向的“被动求职者”,面谈交流比面试更合适。
一号位和外聘高管候选人的第一次接触,可以通过喝茶、喝咖啡、吃顿便饭等方式实现。
地点的选择也一般是酒店大堂、咖啡厅、餐厅等公共场所,而不是公司会议室(过于正式)。
之所以这样操作,是让彼此都有退路,即便“买卖不成”,也不至于尴尬。
当然,等到双方意向相对明确,可以再邀请候选人去公司参观,增进彼此的了解。
此外,别问“如果加入我们公司,你准备怎么领导XX部门”这种过于“面试”导向的问题。
因为这种问题,会让氛围“秒变”尴尬。
“被动求职者”还没考虑加入你们,确实也不会在这类问题上浪费脑细胞。
而且,要想得到有质量的回答,需要对公司现状有一些了解。
即便候选人礼貌性的说了几点“真知灼见”,你也别当真,那也只是“临场发挥”,不足为凭。
- 2 -
多见人,先别苛求“命中率”
一般的招聘,候选人往往都经过了HR和业务经理的面试,才由一号位终面。
而高管招聘,第一次接触也许就要一号位亲自出马;“通过率”可能不似其它招聘高。
此外,即便公司看中了一位高管候选人,他/她手上也有大把的机会,未必最终选择你们。因此,高管外聘,offer接受率也往往不高。
这样一来,低面试通过率和不高的offer接受率,决定了高管外聘是个“命中率”不高的活儿。
雷军说在小米创业的过程中,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找人,找人遇到的困难比大家想象得多很多。他在面试这些牛人的时候,这些牛人也在面试他,他也被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有的人才需要慢慢磨,雷军自己说累了,就让几个联合创始人轮番上阵去谈,有时一聊就是十来个小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谈下来一个人才。而有时候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和心力去谈,结果仍然是被拒绝。
这方面,一号位要做好心理准备,要多见人,先别苛求“命中率”。
- 3 -
慎选有“救世主心态”的人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很多公司会不遗余力的对高量级外部人才进行吸引。
但也要注意候选人考虑职业变动的原因是否合理:
-
他/她考虑这次职业变动会不会只是过渡性选择?
-
他/她考虑这次职业变动会不会只是因为原公司有突发事件,选你们做“临时避难点”?
-
这次考虑职业变动,对他/她的事业发展意味着什么?
-
公司能够给他/她提供什么价值?
-
公司是否对他/她有内在的、中长期吸引力?
有点特别提醒,要慎选有“救世主心态”的人。
这类人对自己过往的职业经历过度自信,堪称“懂王”。
他/她觉得只需要把过往经验在你们公司简单运用一下,就可以获得成功。
他/她认为自己是“屈尊”加入,来拯救你们公司。
但实际上,他/她也许有专业智力,却未必有转型智慧。
有“救世主心态”的人加入公司后,一遇挫折便叹怀才不遇,推责他人,单方面感到“被辜负”。
终局往往是不欢而散,再见的过程也是腻腻歪歪,纠缠不清,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相比之下,谦逊的强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4 -
专业/技术能力不可或缺
在成长型的创业公司中,只靠“领导”和“管理”,高管无法干成事。
成长型创业公司的高管往往是角色/职责四合一:领导者+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士+操作者。(可阅读《房晟陶:什么是“真高管”?它是一种人才审美和人才标准》)
因此,外聘高管时,要重点考察其专业/技术能力:
-
他/她是否对所辖专业/技术有深刻理解,能够一下就抓到关键细节?
-
他/她是否在不错的公司有过一段较长时间(如4~6年)的关键岗位任职经历?
-
他/她之前的职业经历中,有哪些成就为公司带来了突破?
-
他/她如果加入公司,能否有助于公司业务战术破局?
-
或中长期来看,他/她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否给公司带来战略竞争力?
不过,虽然高管必须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绝对不能自我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士”。
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士”的人,是很难承担起高管的责任的。
真高管都是角色/职责四合一:领导者+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士+操作者。
- 5 -
独当一面的高层气质
人到高层,得有点高层气质,就是我们常说的领导力。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领导力要求,比如:
-
点燃自己、点燃他人、设立方向、夺取胜利;
-
使命驱动、设定目标、知人善任、战术破局;
-
洞察决策、影响推动、战术闭环、调适进化;
-
……
对于成长型创业企业,我建议重点考察他/她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气质。
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具备如下特点:
-
对行业/专业有洞察,既能看到风险,更能看到机会;
-
不会“不把自己当干部”,能做判断,敢于取舍,善于决策;
-
自带战术体系,能分解任务,找到关键路径,而不需要一号位教他/她怎么开展工作;
-
变化发生或模糊混乱时,不怨天尤人,能够积极探寻,主动调整;
-
性格有强度,维护成本低,不需要一号位经常做“心理按摩”,哄着干活。
- 6 -
关注候选人的文化适应度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氛围和土壤。
现实中,难以找到在“文化适应度”方面“零挑战”的外聘高管。
外聘高管可能在文化适应度方面面临“水土不服”:
-
你们公司的穿着都是牛仔T恤,但是外聘高管却是西装、大背头;
-
你们公司沟通风格通俗接地气,但是外聘高管却是“管理术语夹杂英文单词”;
-
你们公司注重讨论共议,但是外聘高管却“人狠话不多”;
-
你们公司注重温暖、人际连接,但是外聘高管职业化的“外立面”略显冷冰冰;
-
……
不过,也不用对“文化适应度”过度焦虑,可以参照如下顺序进行综合考虑及决策:
-
以候选人是否能为公司带来竞争力,而不以个人风格差异作为首要决策点;
-
对外聘高管在哪些方面可能会“水土不服”有所预判,在其入职后多加关注;
-
重点关注外聘高管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对组织文化造成负面影响/破坏,而这些组织是否能够承受或阶段性承受?
- 7 -
几个有用的感觉性问题
在做出聘用决定前,可以问自己几个感觉性问题,也非常有用。比如:
-
你愿意和他/她共事至少3~5年吗?
-
我能够与他/她进行公司层面的战略共谋吗?
-
你愿意在他/她所辖领域被他/她领导吗?
-
他/她能够在所辖领域代表公司竞争力吗?
-
他/她如果去了竞争对手那里,你会心痛吗?
-
他/她加入你们,原单位会感到惋惜,还是暗自开心?
-
……
可能有人不解,为什么要问“你愿意在他/她所辖领域被他/她领导吗”这个问题。
这个人不应该是被一号位领导吗?没错,在行政汇报关系上是这样。
但是一个有竞争力的高管团队中,需要几个“真高管”。
所谓真高管,就是在所辖领域,对外可以代表公司竞争力,对内可以领导一号位和高管团队的人。(可阅读《房晟陶:什么是“真高管”?它是一种人才审美和人才标准》)
一号位如果具备这种“慧眼”和“胸怀”,长此以往,就可以“用友者昌”甚至“用师者王”;反之,就会落得“用徒者亡”。
- 8 -
莫奢望完美匹配
也别奢望外聘高管削足适履
外聘寻得完美匹配的高管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就此埋怨“人才难寻”,那就错过了大片森林。
应该重点关注外聘高管是否能给公司带来外部竞争力,再看看他的不匹配之处能否被组织或高管团队其他人代偿(当然,不匹配之处不能太多)。
比如,一个公司在过去的发展中沉淀了非常不错的运营能力,这种能力是依靠组织系统实现的,而不只是依靠几个优秀的个人。那么在外聘BU总经理时,该公司可以适当降低对候选人运营能力要求(也不能太差),由组织能力或BU运营副总代偿即可,而重点关注候选人的商业敏锐度/投资能力/战略能力。
还有一些无伤大雅的不匹配之处,比如沟通风格、语速快慢、惯用工作模板报表……,只要不影响公司的竞争力,一号位和高管团队也可以包容,甚至做点自我调适,以便与外聘高管更好相处,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要求外聘高管削足适履。
事实上,真正有能力和能量的高管往往都充满自信,有点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要改起来也未必那么容易。
- 9 -
写在最后
由于多年的集团公司总部工作经验,我近距离观察和参与了不少外聘高管工作。
最近这5年,在首席组织官服务客户企业的过程中,我也有不少侧面观察。
本文分享的实践经验,希望能让一些企业外聘高管相关工作少走弯路。
当然这些观点也有我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和个人偏好,仅供读者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