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第12讲《教学反思中的思维路径》。
(对照之后才发现,昨天刚做过的教学反思,完全匹配不上教训性反思 的常规思路,自己依然不着门路,所以需要调整,不是在有话说的时候就一股脑儿倒出来了。)
绝大多数的教学反思文章,来自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非常态的教学感受。
所谓的“非常态”,或是指向教学实践中收获的非预期的愉悦体验,或是指向教学实践中遭遇的非预期的挫败。只有能够引起教者内心情感波澜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才能够激发出自觉主动的教学反思。
基于上述写作动因,可将教学反思区分为“经验性反思”和“教训性反思”两大类型。
经验性反思注重于从偶然出现的精彩中提炼出必然存在的规律性元素,再将其推广运用到日常教学行为中;教训性反思侧重于分析形成挫败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诸多病因中发现并居于主导地位的元素,然后运用适宜的教学理论分析之,寻找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经验性反思的常规思维路径
教学反思与其他类型教育教学文章的最大差异,在于教学反思是写作者自身的文字。
教学反思的价值,不在于告诉读者”我“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或遭遇了什么样的挫败,而是要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回望,发现并提炼出存在于偶然现象中的必然,推动”我“的教学一步步走出感性走进理性。
陈述与分析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时,常规思维路径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反思”是什么“是经验性反思的起点。
反思”为什么“是经验性反思的核心。该核心需思考下述系列问题——
为什么此处的教学活动能够形成这样的精彩?
此种精彩,来自我的预设,还是来自课堂的临时生成?
倘若来自预设,那么,预设的学理支撑是什么?同类型文本的教学中,同类型的预设是否也同样带来此种精彩?
倘若来自临时生成,那么,此种临时生成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此种教学情境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此种精彩适应了什么样的教学需求?为什么能够赢得学生的友谊关注?
这样的关注,契合了什么样的课程教学需要?
反思”怎么样“是由经验走向理性的关键。
这一连串的思考,是推动教学反思由表面上的欢愉走向内核中的理性的关键。只有经得住如此追问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教学成功。一旦承受不了这样的追问,则那种被认为是成功经验的教学行为,便只能是错觉与假象。
二、教训性反思的常规思维路径
”吃一堑,长一智“是教训性反思的写作着眼点。教训性反思不是如祥林嫂那般诉说一个”我真傻“的故事,(当前我的现状,确实砸手里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是在经历了挫败之后冷静地回望创伤,认真分析形成创伤的前因后果,从课程、目标、问题、活动、学情等多方面审视课堂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欠缺,发现自身教学中的短板,积极探求自我救赎的良方。
写作教训性反思的常规思维路径为”呈现——分析——比照——构想“。
呈现教学中的挫败故事时,在纯客观介绍的基础上可作适当的情感渲染,比如写一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价值在于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既为教学反思提供情感依据,也用来唤起阅读者的情感体验。
分析是教学反思的最重要环节。教训型教学反思中的分析,大体上应依照先解析直接原因、再挖掘隐藏着的深层原因,最后归结出根本原因的章法。其中,直接原因的解析,需去从师生双方进行,不能把自己置于永远正确的位置上,只分析学生的过错。隐藏着的深层原因的挖掘,可依次从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与学习状态的主动性、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中的平等性等视角渐次展开。根本原因的归结,则只能从教师自身进行解剖。教学反思者必须明白,课堂上的所有挫败,必然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主张、教学机智紧密关联。反思教学中遭遇的挫折,正是为了发现自身的短板。
比照是推动反思走向深入的有效方法。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者可以在文章中引用同一话题下的某一成功案例做对比,通过对他人或自身成功经验的归纳,进一步挖掘遭遇到的失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般情况下,比照环节的文字不宜太多,对他人成功案例的介绍也以概述为主,切勿做过多的直接引用。
【这里要真正说明,我就像是查字典一样在学习过程和方法,还从未有自己的内容做支撑,完全没有自己的 思考,只是在大师的肩膀上观望,所以大量摘抄,只是为了补充精神食粮。】
构想的价值在于探寻解决问题的理想路径与方法。既然已经通过多层次的分析,找到了形成课堂挫败的多方面原因,就需要针对这些病因,预设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理解力相一致;或精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特定情境中一步步走向思维的深处;或巧妙安排课堂活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拥有自己的独特位置。构想不是脱离教学实际的完美创造,而是下一个课时必须落实的具体方案。这样的方案,一旦在随后的实践中发现了欠缺,仍需用新的反思予以弥补和修正。
三、超越常态的个性化思维路径
当教育写作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后,来自课堂的教学反思便必然要超越与先进的经验与教训,走向持久性的教学研究。
而以教学规律探寻为目标的教学研究,体现在教学反思的写作上,其思维路径也必然具有超越常态的个性。此种个性,不指向课堂教学中的偶然性得失,而是指向教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拥有的教学理念,指向该理念支撑下的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学情感。这类教师的教学反思,一段时间内只围绕一个研究点展开,具有明显的体系化特征。
这类的教学反思可依循的思维路径为”展示预设的研究内容——陈述教学中的实践状态——归结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同时解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成败的各种原因——确定下一步研究中的核心目标——确定下一步研究中的具体方法“。
根据科研课题当中,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紧扣研究课题内容而展开,应该依照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集中探究某一个子项目的研究内容。
当实验者每天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教学反思时,形成的每一篇文章,成了科研课题的最珍贵的资料。这样的反思,带着问题展开,具有极强的主动性。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就应该参照这种模式,持久地、目标明晰地朝向思维的纵深处推进。
【心中有课题,有教学规律,有教学理念。眼里有学生,耳畔有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