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态】
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冯骥才先生出生于1942年,历经解放前期,建国后,文ge,以及粉碎四人帮以后,改革开放,21世纪,好多个年代,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他的文笔极其老道,透露着世事的沧桑与对人世的透彻的哲理性的看法。
以及他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而奔走四方的崇高的精神。
冯骥才的散文笔力深厚,感情真挚,给人力透纸背的感觉。人物刻画深刻,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如他刻画的《快手刘》。《快手刘》也是对民间杂耍的一种描述。快手刘为了卖他的糖果,玩的杂耍“小碗扣球”。冯老用的手法是一种白描的手法,例如文中的这一段“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覆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个小球儿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简单直白的描述,却让人神往,这是什么样的杂耍玩技啊?
这篇文章中他年少,他(快手刘)年壮,数十年归来,他年轻,他已衰老,“他分明换了一双手!”快手刘已不复年壮时候的一双手,现在已没有了快手。文章表达了这是因为快手刘遭遇了一些际遇,同时也是年龄的衰败,也是民间杂耍艺术的流失。无人再传承的土戏法,已经被人慢慢的遗忘了或者有的已经全部遗忘。
《为周庄卖画》,冯老为了周庄迷楼要出卖,而出卖自己的2幅画预购买。
周庄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村落,这个地方无处不是故事。
进入周庄,古村落的韵味,老宅建筑砖木的精雕细刻,吃一顿美妙的“沈家肘子”,传奇的迷楼……
古老的充满文化的历史的气息, 晴有晴的美十分迷人,雾中有雾中的奇妙,江南巨贾沈万山的故居,还有迷楼这样如画的房子,周庄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气息。
但是在经济生活的转型中,迷楼要被卖掉,冯老马上起念卖画买迷楼,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能够保存下来。
“一个看不见的时代性的文化危机深深地触动并击醒了”冯老。从这次事件中,冯老开启了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把关注点移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件事情上来。
《大雪入绛州》对民间艺术的流失叙述的更全面一点。他们一行前往绛州看年画。
先到光村,“村里到处扔着极精美的石雕,还有一座宋代的小庙福胜寺,里边的泥彩塑是宋金时代的。只有砖雕、木拱和雀替从中露出它们历尽沧桑而依然典雅又苍劲的面孔。令我惊讶的是,千形百态精美的石雕柱础随处可见。”很奇异的美,却如同废墟。
“绎州鼓乐”这一民间艺术如何传承下去。
“他们一边把这一遗产引入学校教育,从娃娃开始,这就使“传承”落到实处;另一边将鼓乐投入市场,这也是促使它活下来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因为有一个懂行的,又会市场操作的鼓乐团长。
新绛的年画各种题材应有尽有,还有制作手法一应俱全。老艺人都是地道的传人,所谈内容全是口头记忆。
这些中国大地上散落各地的文化遗产多不胜数,幸亏有冯老这样的人一直在挽救中国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才使得我们的一些文化得到了传承。
“但是,因为没有人管理他们,就像这些文化遗产,就像遗珠一般散落在大地。”
冯老建议他们采用一种“民居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并且与当地的文化部门合作。
在这场保卫战争中,冯老他们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完全忘了,脚底板已经快冻成冰。”“这雪花又大又密,打在脸上有种颗粒感。”还遇到更严重的,条件更艰苦的。但是他们又担心这些古村落被淘宝贩子们把古建筑都带走。他的内心是十分的焦急,五味杂陈。中国大地文化遗产丰厚灿烂,却缺乏更多的人来挽救和保护,没有更多的人来摸清和整理。
《挽住我的老城》,这是个关于天津拆迁的事情。“积淀了近六百年的老城被掀了个底儿朝天,翻箱倒柜,……。”
冯老一进老城就惊呆了,颓墙断壁,触目惊心,触动一种凄凉心情。
也是冯老组织了几个人开始民间性的历史文化抢救。
读冯老的文章,有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感。还有一些讽刺的味道,例如这句“任凭这些贩子挑肥拣瘦”。
“这些被拆得七零八落的东西,带着旧尘老土的浓烈气味,黑糊糊,破破烂烂,好像一堆堆残肢败体。”多么形象地形容被拆掉的古老的文物已经面目全非。
“注目细瞧,却识得这些建筑构件无一不是精致讲究。”还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心爱的物件被破坏后的那种扎心的感觉。
“濡染了这一方土地的醇厚的文雅”这些文件,这些文化,这些流传了好多年的东西,一旦毁于一时,让人觉得心痛,心塞,难过。
历经世事沧桑,归来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
“人间万物皆有命运。”这是深深的失落,深深的愧疚,难过的思绪在里面。
“文化的老城和老城的文化”,是对万物的珍惜叹息哀伤,冯老师只能组织人抢救,能救多少是多少。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冯老的信念,虽然那些失落的文化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我们能记住多少就是多少。他用他的文章,他用他的文字,他用他的画,他们的摄影记住了民族的历史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种精神的文化,一种精神的记忆,精神的寄托。
读冯老的文章,有一种深深的沉重的失落的感觉,虽文章未有一语 言失落。
我们需要铭记的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先人的智慧,民族的文化的传承。
他的散文记录了更多的是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的节日以及节日的气氛的一种的记载,用文字与画的记载。
他的文章虽然采用的手法都是一种白描的手法,但是让人却觉得有一种牵着你的心往前走的感觉,拽着你的心要一口气读下去的感觉。
读冯老的文章,于平淡中见真情,总有一种意犹未尽,口齿留香的感觉,一种很深的思想在里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