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要做一颗饱满的良种!”为响应省教育厅荆楚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星火行动,最近带领五个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到邻县开展结对交流活动。在活动启动仪式上,种子教师代表上台发言。“是种子就要破土!是种子就要茁壮!”仪式结束后,老师们进入课堂,开始上课、研讨、讲座。虽是冬日,但课堂上、会议室里骨干教师和种子教师热火朝天的研讨互动场景深深感动了我。
种子教师的成长, 如同种子发芽。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无处不在,从大自然中的植物到人类社会中的人们,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生长轨迹和生命力。种子发芽是生命的开始,种子教师的成长,是事业的传承。
“骨干团队——种子教师” 师徒结对,师父希望结对的是具有饱满种子的徒弟教师。在师父的引领下,徒弟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师徒结对工作能够尽快地结出果实。其实,对于老师来说,何尝不也是希望自己教授的学生个个颗粒饱满,自己教育生涯也硕果累累?带着优良种子学生,教师教得轻松,成就感也强。但是,神奇的自然界赋予人类生命的种子各具特色。如果遇上的是不良的种子怎么办?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经常遇到天资不足、性格不好、后天成长环境差的孩子。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育行为。有的老师厌弃,听之任之;有的老师心疼不已,一个也不放弃。
《根与本》作者马铭阳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一件事情。儿子到德国留学,同宿舍住了四个中国小孩。儿子学习勤奋,其他三个小孩除了上课,回到宿舍就是玩游戏。德语老师检查学生昨天学习的内容,发现这三个学生不会,放学后把他们留下来,换一种方法教他们。这三个学生回到宿舍还是不学,又玩游戏。第二天老师发现三个学生还是不会,于是向学生道歉:“可能我的方法不好,我要换一种方法。”到了放学时候,他又把三个学生留下来,又换一种方法教。这三个学生还是不学,回来又玩游戏。到了第四天,老师又把他们留下来,又换了一个方法。那天放学后,三个孩子回去不玩游戏了,说再不学就会逼死老师了,咱们拼命学吧。第二天,老师提问,三个学生都通过了。老师说:“我知道了,你们三个适合这个方法。”三个孩子被老师彻彻底底地感动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玩游戏了,他们喜欢上了这位老师的课。
德语老师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几千年前,孔子就崇尚诲人不倦,弟子三千。在今天这个功利性的时代,诲人不倦更具有现实意义,今天的孩子成长更需要诲人不倦的老师。如同德语老师一样,学生学不好,不是去责备学生资质不好,不是去理怨家长没有配合好,不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是认为学生没学好,是自己没教好,于是变着方法让学生学,直到学生学好,自己才如释重负。这真是用自我求全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长期以来引发争议的育人论断。
从教师成长,我想到了医生成长。医生和教师,一个拯救肉体,一个教化灵魂。在我们的认知里,能治疗疑难杂症,能让危重病人起死回生的医生是名医。能教好问题学生、后进学生的教师是名师吗?在大家的认知里,能教好优生,使他们考入著名大学的教师才是名师。名医克难,名师却教易。二者出名之因截然不同,引人深思。
是种子就要发芽。特别是不良的种子, 更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等条件才能发芽生长。也需要时间,需要等待,还需要等待者的勇气和决心。
世界上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锦上添花,最可贵的是雪中送炭。每一颗种子,都是一个希望。对先天不足的孩子进行教化,引导他们走向正常,是教育的良知和责任。当遇到不是良种的时候,想想什么叫诲人不倦。让我们一个也不放弃,让他们也能破士而出,茁壮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95227/972f08966bcc8f1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