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 朋友啊
在我胸中回荡
侧耳倾听
犹如丛林间
那低沉的海响
—————泰戈尔
茶,是属于寂静时光的。只有在安静的氛围里,才能通过热茶袅袅得蒸汽,清空头脑里芜杂得思绪。
我所理想的饮茶之地,是在自然的环境里。最好是空山无人处,在半山腰建一个简朴的茶亭。最好是在处暑节气的末尾,秋凉刚好,但盛夏得生命之气依然浓厚。
在山里溪流曲曲处,近蝉鸣暗语,远有松涛阵阵。一盏清茶,一壶泉水,对话天、地,和自己。
明代佚名画家的这幅《秋林远眺》,正正好是我理想中饮茶的场所。
可现实是,这样自然天成的饮茶之所,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难觅得了。于是,一间专属于茶的空间,就显得很是重要。
【1】
在日本,禅的思想通过茶浸润到世俗生活里。茶室得存在,就是很好的说明。
真正的茶室,分为几个部分:
首先,被邀请的宾客,要在一处玄关处等候,玄关名曰【待合】。
而主人,则会在【水屋】,也就是茶具的准备室里清洗茶具。
待到主人准备完毕,宾客便依次排好,通过一段庭径,名曰【露地】,到达茶室门口。
这段过程也是暗合了禅定过程的一个阶段。露地往往清幽,当人们踏上曲折石径,踏过幽绿绵软的苔藓,看到石灯里摇曳的烛光,直到进入四壁皆空的茶室,宾客仿佛通过一路行走,逐渐褪下满身尘埃,最终进入清净之地。
神奇的是,人的经历与心境不同,经过露地时的体验就会不同。
比如,茶道圣人千利休体验到的是:豁然开朗。他写到:
踽踽独行远眺望
也屋红叶也无花
深秋薄暮夜朦胧
一轩坐望浪淘沙。
同样的路途,另一位大师小掘远洲,体验到的却是:平静的顿悟。他写到:
夏夜望海远,茂林眺月晦。
茶室门楣低矮,人们若想进入,需得弯腰慢行。是公侯王公也罢,是平民百姓也罢,无一例外。在进入茶室这片清净之地时,众生皆平等。
茶室不大,约莫能容纳五六人的样子。让我最有兴味的,是其朴素的本色。
【2】
日本茶室的简朴风格,来源于禅寺。比如说,京都比睿山里的琉璃光院。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就十分讶异于它至极的简朴。上下几层,皆为木质结构。颜色只有旧木的深棕,和草席的青黄。房屋结构简单、方正。没有密封的窗,山里的风刚好从四面八方吹进来。人在屋中,却似坐在山林之间。树木拂顶、水声贯耳、清风扑面,一切繁琐杂芜皆除。
茶室也正是如此,它用最简单的材料建筑,饰以最素淡的颜色。它绝不会过分夺目,绝不会侵占自然中的一分一毫。
茶室是最没用侵略性的建筑。但却是俗世间最值得玩味的建筑。
禅宗将房屋视为身体短暂的避风港。一个人无论曾经多么强壮,也都犹如一间旷野里的茅草屋,单薄地抵御着风雨侵袭。它的一切来源于自然,也终将在老去后散落各处,归于自然。
茶室,是小而脆弱的房子。它用茅草搭建屋顶,用细竹竿以为支撑。它使用大地的颜色。它的存在是无常,却能给人以短暂的庇护,珍贵的温暖,和瞬间的开悟。而它本身,则像是准备好了,随时在一阵风雨后消逝一般。
它似乎总是淡淡,和前来饮茶的人说着:人生无常。
【3】
在这循环往复的无常里,人们去去来来,一盏清茶从沸腾到冷却。轮回如是,一切都是脆弱而美好。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的那首诗吧。这是一百多年前,诗人泰戈尔缅怀挚友冈仓天心的作品。天心,生于日本,却接受西方教育。他把东方的禅茶之道传播到西方。而他所传播的日本茶道,却是来源于中国宋朝时,点茶的冲泡方法。
而随着元朝建立,属于汉人的点茶艺术进而失传。我们如今沿用的泡茶方法,已经是明清时期的冲泡法了。
茶的沿革也算是一场无常了。
但无论如何,东方人关于茶与禅的思考,总是犹如那低沉的海响,在心中久久回荡。
饮茶之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