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一个特别合群的人,我特别怕孤独,我一定要有伴有朋友。我觉得那些不合群的人特别酷,但是我不行,我做不到。
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我的这一大劣势被放大,过去一年,我被“同事可不可以成为朋友”这一观点困扰了很久。
因为想“合群”你就要能融入其中,你就要有“共识性”的谈资和圈子。我不仅成为了一个想合群的人,我还成为了一个“讨好型”的人。
既然是一个圈子,你就要允许这个圈子里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比如,不那么尊重你的、比如比你更高傲的、脾气更差的,但是他们能在这个圈子里混,那肯定是有其优势的。
作为一个后来居上者,维护这些关系并不容易。你不仅需要委曲求全,还需要适当讨好对方。
但是2019年,我发现我所有的所谓合群和讨好,都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正面影响。喜欢你的人并不因为你的合群和讨好不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人同样没有因为你的合群和讨好而对你改观。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努力成为合群的那个人?
我开始着手自己的计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班、从不主动加入别人的聊天场景。反而,多出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做自己的事情,内心反而更轻松了。
我们之所以需要合群是因为,作为人类,天生就是群居性动物,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找到能和自己同行的人,我们会抱团取暖。但是,群体所引起的从众心理却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有时,群体的智商都是偏低的。
1960年3月,美国情报机构开始组织反共的古巴流亡者,想利用他们对付卡斯特罗政权。1961年4月17,在美国海军、空军和中央情报局的帮助下,由1400名流亡的古巴人组成的一个旅在古巴南海岸的猪湾登陆了。他们的目标是:推翻卡斯特罗政府。
可是事情的发展完全与预期不同,第一天,没有一艘补给船抵达海岸,第二天,后两艘船掉头逃跑了。这个旅被卡斯特罗的军队彻底包围了,全部幸存战士通通被俘。
肯尼迪的占领猪湾行动被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最大败笔之一。令人惊讶的不是行动失败,而是这样一个荒谬的计划竟然会得到执行。
群体的智商和共识都会被高估。更重要的是,当群体保持意见统一的时候,个体常常陷入自我怀疑,转而,选择随大流。
无论是数不胜数的校园暴力,还是网络的键盘侠,都是选择“合群”,人云亦云。
大多数人都选择合群,读书时,上个厕所都要手拉手,逛个街一定要约个人,吃个饭一定不能独自一人。生怕被人说没朋友。
步入职场,大家选择一起聊八卦、一起上下班、别人在说什么一定要凑上去,生怕被排挤。
追求“合群”是我们的天性使然,所以“不合群的人”,反而是异类。但有时,只有异类是“清醒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