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民间故事》第七期,喜欢看民间故事的朋友记得常来!
作者:小树叶说故事
曹家村的李尚友,是一个布匹商人。他年约三十岁,在镇子上开了一家名为“李记布店”的店铺。
他为人憨厚、正直,价格公道,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十里八村的乡民们都愿意到“李记布店”里采购布匹。
李尚友做买卖,从来不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每次进货都是亲手操办,对布匹的质量和价格极为挑剔。
有一天,店铺里的伙计张二,见李尚友从外面归来,说道:“店里的锦缎不多了,该进货了。”
李尚友跟着张二去库房里查算,这一看,却发现不只锦缎即将缺货,另外两种布匹也即将断货。
“王掌柜出去办事了,等他回来,你转告他,说我明日去外地进货。店铺的生意,你们几人好生照看着。”
“好,知道了!”
“我还有事,你先忙!”
李尚友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前些天,他在茶馆里喝茶,碰巧遇见了镇上的张员外。
两个人寒暄几句后,张员外朝着他说道:“李兄弟,近日可否下江南?”
李尚友想了想,说道:“过些日子会下江南,张兄有何事情吗?”
“你嫂子整日念叨,说江南冯氏的锦缎好,要我买些给她。可是,我在附近几个镇子打听过了,没有冯氏锦缎卖呀!”
“江南冯氏的锦缎确实好,但价钱也高,普通人家用不起,很少有店铺会进冯氏锦缎。”
“那倒也是,这样吧,李兄弟若是下江南,记得给我带一些回来,价钱好说!”
“好!”
李尚友此次进货,正是要下江南,和张二说话之际,他突然想起张员外之前托付的事,便去了张员外家里。
此时的张员外,正在堂中饮茶,得知李尚友登门,赶忙亲自迎接。
“张兄,明日我便去江南,之前所说让我捎带锦缎的事,可有变故?”
张员外一听,喜上眉梢:“没有变故!”
“若是没有变故,我这次去江南,就给你捎些锦缎回来。”
“太好不过了,那就有劳李兄弟了,这里有10两定金,你先拿着。”
“张兄羞煞我也,待我回来再说!”
言罢,二人落座,喝起茶来。
次日一早,李尚友带上行囊,坐上马车,朝着江南水乡奔去。
一路车船颠簸,李尚友离着目的地不足二十里地。小镇之外,有一段狭窄小路,马车不能通过,李尚友只得徒步前往。
走了没一会儿,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转眼间,大雨如注,倾盆而下。
虽说李尚友打着雨伞,不过身上的衣服还是被雨淋透。
又走了一会儿,他来到住道之上,左右环顾,却未发现有一个路人。
极目远眺,李尚友望见前方有一间房屋,他心中大喜,赶忙加快脚步,朝着那间房屋走了过去。
走到跟前,他才发现,原来是一间荒宅。房门打开着,窗户已经不知去向,好在屋顶尚好,李尚友没有多虑,赶忙走了进去。
一股霉味和木头被烧焦的味道沁入心脾,李尚友咳嗽了两声,随后找了一块干净的地方坐了下来。
“这场雨来得真是迅猛,不知道何时能够停息啊!”李尚友看着窗外的雨帘,小声嘀咕道。
屋外电闪雷鸣,大雨并没有停息的迹象,此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李尚友腹中饥饿,遂掏出干粮,吃了起来。
或许是走了一天的路,李尚友有些累了,不知不觉间,他竟然睡着了。
朦朦胧胧间,从屋子的后院走进来两个人。一男一女,年龄不大,约有二十三四岁,应该是一对夫妻。
他们走路的姿势有些奇怪,看上去十分僵硬,慢慢地朝着李尚友走了过来。
李尚友不知来人是谁,直起身子,询问道:“二人也是来避雨的吗?”
话音落了,二人却没有回答,依旧慢慢地走着。
李尚友有些害怕,再次询问道:“在下只是路过这里,恰逢大雨,进来避一避雨,没有别的企图,二位若是缺钱,我给你们一些便是。”
说着,李尚友就要掏银子。忽然,那两个年轻人“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居然大哭起来。
李尚友吓了一愣,不知是何缘故,正要开口再次询问,突然,二人的身上燃起了大火。火势之大,将整个房间照得通亮。
李尚友吃了一惊,借着火光,他瞥见房梁下面挂有一个牌匾,金字书写:“张记面馆”。
就在此时,一道闪电劈下,再次将那块牌匾照亮。李尚友心里一惊,下意识地往后挪了挪。
两个年轻人全身燃着大火,居然没有呼喊,而是跪地朝着李尚友磕头。
李尚友不明所以,只觉得眼前的两个人有蹊跷。正当他不知所措之时,忽然,男子起身,朝着李尚友扑了过来,大火瞬间爬到李尚友身上。
此时的李尚友被引火烧身,一股灼热感瞬间袭来。李尚友想要推开那个男子,却发现怎么也推不开他。
而那个男子两眼含泪,委屈地看着李尚友。李尚友惊恐万分,用尽全力,推了他一把。
忽然,李尚友直起身来,他这才发现,原来刚刚这一切,只是一个梦。
李尚友擦了擦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就在低头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幕却让他吃了一惊:就在他身旁,突然出现一堆纸灰!
“不对,方才我选地方的时候特意看了,这里之前根本就没有纸灰,难道这堆纸灰与刚才那个梦有关?”
李尚友觉得这个梦十分真实、奇怪,可却不知道其中到底是何意。
一道闪电劈了下来,再次点亮了这间荒宅,而“张记面馆”四个字,再次映入李尚友的眼帘。
起身欲要走,转眼却发现纸灰旁边有一张尚未烧尽的黄纸。李尚友将黄纸捡起,随后读了起来,一起火烧案浮出水面。
原来,张记面馆的老板叫张成,妻子名唤张桂花,家住山西。
夫妻俩凭着拉面手艺,来到江南开了这家面馆。
张成与张桂花勤劳朴实,拉面味美、价廉,又在主路上,过往路人也多。很快,张记面馆有了名声,张成夫妻俩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外乡来此乍到的张成夫妻俩,就被当地的地痞赵二年给盯上了。
于是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二年领着几个地痞来到这里,那赵二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恶人。
几个人踹开房门,这一幕着实吓了张成一跳,随后张成赶忙热情招呼。
“客官,您要吃面吗?”
“银子拿出来,饶你不死。”
张成一听,这才明白,原来遇到打劫的了。他不敢招惹,赶忙求饶。
“我去拿银子,还请几位爷高抬贵手。”说着,张成去里屋拿银子。赵二年使了个眼色,一名手下跟着张成去了。
张桂花得知遇到了劫匪,跟着丈夫一起出来,朝着赵二年跪地求饶。
赵二年充耳不闻,却对眼前的张桂花起了色心。
张桂花年轻貌美,虽说布衣青衫,却难掩她貌美如花的容貌。
“跟大爷走,可以饶你丈夫一命!”
张成一听,赶忙磕头求饶。张桂花是个贞烈女子,誓死不从。赵二年见她如此,反而来了兴致。
随后,强行将张桂花拽进里屋,实施暴行。张桂花不从,狠狠地咬掉了赵二年的半只耳朵。
赵二年怒了,掏出尖刀,刺向张桂花。张桂花口流鲜血,一命呜呼,屋外的张成哭得撕心裂肺。
“不留活口,拿上银子,烧了面馆。”赵二年言罢,几个人朝着张成一顿拳打脚踢,随后掏出尖刀,刺向张成,夫妻俩双双殒命。
少顷,张记面馆燃起了熊熊大火。赵二年几个人趁着夜色,悄悄地消失在夜幕之中。
“难道刚才梦里出现的那两个人,就是张成和张桂花?他们俩跪地磕头,难道是求我去报案?”
李尚友又看了看这间荒宅,暗暗嘀咕道:“若是赵二年伏案,那夫妻俩岂会有怨气,他们也不会给我托梦。”
李尚友再次看了看突然出现的那堆纸灰,又看了看手里未烧尽的黄纸,他觉得这必定是一桩冤案无疑了。
“明日一早,我去打听一下,若真是冤案,岂有不管之理!”
李尚友将黄纸收好,看了看窗外,此时大雨依旧下着。
夜至四更,李尚友进入梦乡,不久之后,张桂花再次托梦,她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哭泣,嘴里还含着半只人耳。
清晨时分,阳光照射进来,李尚友醒来后才发现天已经大亮。
他起身时,却发现纸灰旁多出来一个纸包。打开一看,居然是半只人耳。
李尚友吓了一跳,随后赶忙包好,放进行囊之中。走出张记面馆,朝着镇上走了去。
“老伯,张记面馆发生了什么事?”李尚友朝着一位过路老伯询问道。
“张记面馆啊,前些日子发生了火灾,那对夫妻没能逃出来,都被大火烧死了。”
“县衙怎么说?”
“就是一场火灾,早就定案了。唉,可惜了那对小夫妻啊!”
“只是一场火灾?”
“是啊!不然呢?唉,以后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拉面了。”说完,老伯走了。
“果真有冤情,我这就去报官!”
李尚友是个善人,他不能坐视不管,随后李尚友朝着县衙走去。
到了衙门,李尚友将郑记面馆的冤情一五一十地说给了李县令。
李县令闻言后大吃一惊:“此事当真?莫非仵作欺骗了本官?李尚友,你可有证据?”
“张桂花给我托梦,说赵二年被她咬掉了半只耳朵,这便是证据,大人可以严查!”说着,李尚友将纸包呈给李县令。
李县令打开一看,半只耳朵赫然出现。李县令抬头看向李尚友,说道:“本官就信你一次,若是属实,本官宁要严惩赵二年!”
随后,李县令派人四处搜查,两日后,衙役将赵二年缉拿归案。
赵二年毕竟不是老实人,况且张记面馆早就结案,再说张成和张桂花已经化成焦炭,赵二年不惧怕,百般狡辩。
李县令是个清廉之官,岂能让冤案在自己手里发生?
随后,李县令将那晚的详细情况说了出来,听得赵二年脸色发白,可是赵二年依旧拒不承认。
李县令见他拒不招供,便将半只耳朵扔到赵二年面前。见到此景,赵二年吃了一惊,随即豆大的汗珠开始流了下来。
“赵二年,你还不承认?”李县令猛拍桌案,赵二年被吓了一个激灵。
面对铁证,赵二年的心理防线崩溃了。后在李县令的严辞质问之下,赵二年如实招供,说出了那晚的详细经过。
李县令听闻后,看向了李尚友。赵二年的所供述的情节,居然与那张黄纸上所写的一模一样!
赵二年伏案,依照律法,被押赴刑场。那几名从犯,也相继被缉拿归案,都落了个掉脑袋的下场。
仵作与赵二年有勾结,后被李县令杖打五十大板,发配边疆去了。
李尚友的侠义之举,得到李县令的夸赞。若非是他,这桩冤案恐怕难以翻案,还谈什么父母官?
李县令赏他白银100两,并赐予侠义牌匾,李尚友谢过县令后走了。
两日后,李尚友准备打道回府。就在当晚他留宿客店时,子夜时分,李尚友做了个梦。
梦见张成和张桂花跪倒在地,不停地朝着他磕头致谢。
待他想去搀扶时,李尚友从梦中惊醒过来。他叹声说道:“你二人的冤情已了结,快些放下怨念,轮回去吧!”
回家后,李尚友去了张员外家里,将冯氏锦缎给了张员外。张员外十分感激,多给了一些银两,可是李尚友坚决不多要。
喝过茶后,李尚友匆匆忙忙地回了家。张员外看着李尚友渐行渐远的身影,不由得感慨道:“他真是一位难得的好人啊!”
此后,李尚友再去江南进货路过张记面馆时,都会停下来祭拜一番。
大约过了二十年,有一次,李尚友再次路过这里时,发现荒宅已经焕然一新,门店外面金字书写:“李记面馆”四个大字。
“客官,进来尝一尝我家的面吧!”
李尚友侧过头一看,此时一位年轻男子正在微笑着看着自己。
定睛一看男子的面貌,却让他大吃一惊:“你是张成?”
“客官,您认错人了,我叫李成,家住山西,这是我妻子。”
说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笑着走了过来。
“一路车船劳累,快进来歇一歇脚吧!”
李尚友看向那女子,再次吃了一惊:“你是张桂花?”
“您认错人了,夫君,快给这位客官拉一碗面。”说着,女子将李尚友请进面馆,让他落座。
李尚友看着那对小夫妻,脑海里浮现出张成和张桂花的模样。
“二十年了,这对小夫妻难道就是他们转世?”
很快,面来了。李尚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别说,味道的确不错。
临走时,李尚友结账,可是那对小夫妻死活不要钱,并且承诺以后也不收他饭钱。
李尚友看着这对小夫妻,他微微一笑,随后拱了拱手,离开了。
从此之后,李尚友每每从这里经过时,那对小夫妻总能在人群里第一眼发现他,请他到面馆里歇一歇脚。如此这样,一直到李尚友病逝。
李尚友一生富贵,虽然走南闯北,却没有遇到过祸事,逢凶总能化吉,这或许与他的善心善行有关。抑或是与他帮助那对小夫妻伸冤有关。
总之,善心的李尚友一生平安,直至九十三岁,他突然患病,在睡梦中悄然离世,没有遭受病痛的折磨。
就在他下葬那天,李记面馆的那对夫妻前来吊唁,二人跪倒在地,哭得死去活来。
李家人不解,赶忙询问二人的来头。可是,那对夫妻啥也没说,只是口中不停地叫着“恩公”二字。
李家人知道李尚友一生行善,所助之人不计其数,便没有再追问。
此后,每到清明时节,李记面馆的那对夫妻,总会来墓前跪拜。
而他们俩到底是谁,恐怕只有李尚友才知道吧!
写在后面:
李尚友是一位商人,有一颗善心,从不哄抬物价,以次充好,还热心助人,不仅得到张员外的夸赞,县令还赠予他侠义牌匾,这实在难得。
面对张成夫妻俩的求助,李尚友没有畏惧,毅然决然出手相助,幸遇廉官李县令,这才帮助张成夫妇沉冤昭雪。
张成夫妇庇佑李尚友平安一生,虽说李尚友阳寿已尽,但他却没有遭受病痛的折磨,这是对李尚友行善一生的回报。
张成夫妇轮回转世,不收饭钱来回报恩公,直至李尚友病逝。之后又前来吊唁恩公,每逢清明节时,还会去祭拜,这便是报恩的表现了。
所谓:积德行善、必有福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故事中的这三位主人公都已经做到了,这种正能量的精神和品质,值得世人歌颂和传承。
笔者希望这个小故事能够给大家一起启发,衷心希望各位看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间正道是沧桑!
故事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