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村南门口的大磨盘周围总有人端着碗吃饭,三三两两的拉着家常。1983年,村东的麦地一片一片,和湛蓝的天空组成一幅静美的田园画卷。1983年,皂河的水清亮见底,河岸两边杨树高大壮观,风来时吹动的树叶呼啦啦的和青蛙呱呱声一起协奏和鸣。
1983年背着军绿色书包的我,坐在小学课堂上,懵懂的开始学习未知的一切。记得数学课写3总写不好,直到现在还能回想起那种紧张和窘迫。
1983年的妈妈还年轻,拉着架子车从村东的沙子壕回来,已经是衣服被汗湿透。那会的农业社生产队大家都是靠下苦靠体力活挣公分拉扯一家人的生活。
1983年的爸爸在很远的焦坪煤矿工作,一年回来不了几次,回家也是骑着自行车一天一夜赶回来。黄昏中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穿过麦田的时候,是我最开心难忘的,这个画面定格储存了童年的幸福感。
1983年穿的是妈妈手工做的布鞋,和小伙伴们在村里奔跑玩耍。用竹竿当旗杆,用红领巾当国旗,面对东方升起的自己做的国旗,看到红旗在风中飘扬的时候,那时我瞩目敬礼!激动的如同天安门升旗。
1983年家里院子中间有一颗石榴树,一到夏天就开满红色的花,映衬在绿色的枝干中灿烂无比。
1983年西万路还不宽,路两边的树很高很大,枝繁叶茂,路上的车很少,看到飞驰的汽车,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来客。路两边田地里的拖拉机轰隆隆的响着,忙碌的人热的流汗,摔一把汗水把它留在土里。
1983年和爸爸妈妈在村南砖瓦窑扔了的砖头堆里捡能用的砖头,再用架子车往回拉,爸爸在后院垒起了新的猪圈。买来的小猪仔转眼就长大了。
1983年我大经常给我带回来小人书,《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杨家将》,《岳飞传》,这些书让我爱不释手看的津津有味。从书里知道了很多的故事和英雄人物,梦想着自己长大后的样子。
1983年吃的简单,玩的高兴。用包谷杆做的机枪,带着小伙伴开始打仗。狙击战,歼灭战,特务战,用嘴模仿着枪声,炮声,手榴弹声,如果真的战场一般激烈。为了谁把谁打中了,也是经常争吵的面红耳赤难分死活。
1983年有次逃课没去学校,被妈妈找到拎着耳朵拉回家打了一顿。
1983年偷了家里炕席地下的两角钱在村合作社里买了一串鞭炮,放到麦草垛里点着,闯了大祸,差点把别人家的房子烧着了,周围邻居的大人提着桶灭火,火灭了,我被爸爸是一顿爆打。跪在地上哭的样子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急匆匆的已经走了很远,已人到中年。再回首1983年已经走远的一段记忆时光。天空,麦地,奔跑,初心,模糊也清晰。每个人的文化属性离不开自己生长的地方。那里是根,也是梦所开始的地方。
怀念我的1983。
作者——孙伟彬,笔名沈桥,字定然,陕西西安人。高级注册策划师,北京大学EMBA,北大金策创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