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厉害的人物没有一个不热爱读书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读书读了很多,却依然没有活出自己想要遇见的自己呢?
001 不知道读书为了啥
![](https://img.haomeiwen.com/i5333489/65699637a045bb5d.jpeg)
我刚出社会的时候,泡在图书馆里面看书,总有一种感觉,读书多了就厉害了,什么样的书都买回家,好像是为了赶读书的时髦,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
一打开,心里一排排草泥马飞奔而过,一个字认识,一个词认识,放在一起,what?
打开书困了,饿了,放下书,看看手机,等着吃饭时间的到来,找个做饭的借口放下书,或者,坚持一会儿就坐不住了,起身去做其他。一堆书到最后都变成翻阅过,并没有吃透,也没有系统关联性。
这个时候的我看书目的是满足好奇心,在这样目的的支撑下,读书的数量多少,速度快慢成为其衡量标准。
但没有读书方法,本是开心的事情却变成了无限的内耗。
其实,我存在“读书=获取知识”的误区。
知识并不是通过读书获取的,书本里的仅仅是信息。要是比获取信息,跟小度,谷歌比,我们甘拜下风。
而读书真正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那需要执行的策略是正确理解+运用。
理解是用过去的经验理解现在的点,拿去实践中解决问题,凭借问题解决的程度来衡量是否是正确理解。
所以理解了读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之后,深度阅读就是策略。
衡量阅读是否是深度阅读也有几个阶段,分别为信息,数据,知识,洞见,智慧,击穿。
衡量深度学习的标志在于内化,就是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过脑子,将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点进行链接沟通,拿去应用,解决问题,进行AAR迭代。
想要把脑子里面的东西提取出来,那就对存储的方式有要求。
002 不知道脑子是用来干嘛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333489/49c91007349183f7.jpg)
原来我一直觉得脑子是用来记东西的,怕记不住,我就拼命记笔记,从一摞又一摞的纸质笔记到运用可以复制粘贴的各种软件,但我基本从不回看笔记。
其实脑子是用来理解和应用的,是用来链接的。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是屠夫的儿子,考上了公务员,也不忙,就用业余时间写作,用卡片写作法写作,后来成了著名的社会学教授,出版了58本著作,为整个世界的社会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也很好奇他用的卡片笔记法长什么样子。原来国内也有很多作家在用,并且形成了模板。我自己也在用,有效果,可以踏踏实实的用书内化之后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这个卡片模板是什么样的呢?
003 用SS卡实现读思善用的结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5333489/d89b9931256fa8f6.jpg)
SS卡模板是:
【原文摘录】
【概念转述】
【个人体验】
【行动指引】
原文摘录:推荐软件flomo ,把原文进行摘录,可以手打,也可以语音录入。
概念转述: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过自己的脑子,既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也可以锻炼表达能力。
个人体验:写一个与之关联的个人经历或感悟,把知识代入到场景中去。所有你“开脑洞”“有感触”“恍然大悟”的知识,其实都是你过去撞的墙,踩的坑。只有和个人生活经验有链接,知识才会为你所用
行动指引:写下自己“当……的时候,我要……”的行动提示,对未来自己遇到类似的事如何处理,做出设想。
用有限的时间读有限的书,把读的书用在解决问题上面,你会过好自己满意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