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开锣。
上天对这批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似乎也格外的照顾。你看考试这几天,如火的骄阳都褪去了其狰狞的面目,取而代之的则是和风细雨,,气温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从天气情况来说,这样的环境适合考试。
当然,高-考也是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承载着无数家庭那“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也关乎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这可是开不得玩笑的。所以,学校周边的建筑工地,早早的就关停了夜间作业,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休息。很多地方甚至连学校周边的道路、交通都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而作为学校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过重的“焦虑”状况,学校都已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每一位考生切实认真的做好心理疏导/心理辅导工作。
不得不说,生活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很幸福。
对于高考,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怎么说,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也是。
但我想说的是,当年我的高考,根本没有、也不可能享受到现在这些考生的待遇。
我的高中母校是县三中,这是所谓的“前四所”之一的学校(关于“县三中”的情况,后续会有专门的文字来记述),教学质量那是不需要多说的,每年考上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大抵在350人左右。要知道,这可是在40年前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哦。
但大家一定不知道的是,这350人左右的上榜人数中,80-85%是复读生。“高复班”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这里汇集了诸多希冀“蟾宫折桂”的学子。我的印象中,高复班里学龄最长的师哥,已经在此呆了七年了。就其“学识”来说,他不比任何一位他的授业恩师差。如果非得说他跟别人的差距,那就只有“临门一脚”。因为每次考试,这位师兄都会出现典型的“考试综合症”,焦虑不安、整晚整晚的睡不好觉……但往往越焦虑,考试的结果就越差……后来想想,这倒也非常符合心理学上的那个“墨菲定律”。
所以,我这个天朝最后一届的“二年制高中生”,在我参加高考的1983年的那个上半年,听到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跟平常的考试一样,就行。”一直到参加工作后发现,就这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不知拯救了多少苦读的学生。
你想想,按县三中的质量,按县三中平时考试的难易程度……哪一次不比当时的高考更难啊?平常的每次考试,一模、二模直到N模,因为没有太多的压力,所以每次的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最低限度也能达标。说到底,就算某一次考砸了,不还有下一次吗?
或许是因为考虑到“高-考,是一次性的考试”,“没有下一次”,所以很多同学可能想得更多。而往往“越得越多,压力就越大”,就越可能考砸。如果把心态放平正了,把高考当成是平时的某一次考试一般对待,我相信当年我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应该能上榜。但遗憾的是,他们却倒在了最后一场要命的考试中。而只有几位跟我一样整天傻乎乎、啥事不想没心没肺的人,最终倒成了所谓的天子骄子。——是不是挺可笑?
我一直觉得,当年我的老师们,都是很伟大的心理学家,尽管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按现今的说法,可能连心理健康的“C证”都没有,但他们为我们舒解压力的做法,却是很多成名的心理学家或许都做不到的。比如刚刚提到的那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每天傍晚,只要天气情况允许,他们都会组织我们去操场跑步、打球。“谁要是不参与活动,三项竞赛一律扣分。”表面上看,这种以XZ命令推行的制度,太过于强Q、也太霸道。但实际上,这对分散孩子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注意力,让精力更集中于学习,有着非常不错的实际效果。至少,比让孩子们成天呆在教室里、钻在题海上的做法,要靠谱得多。
再比如,在临近高-考的前几天,学校食堂会有意无意的给我们安排聚餐。而有那么几位成绩特别优异、或者是那些个按现在说法“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会被老师们一一的接到自己的“家”里,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照顾、伺候着。(附:这里所谓的“老师的家”,指的是老师们在学校的宿舍。)有的时候可能会针对孩子的薄弱学科,开一点小灶。但更多的情况是,给这一些个特殊的孩子施以一定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在这“看似平常”却关乎人生的“最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正常的水平。对,只要能发挥出“应有的正常水平”,就足够了。
所以,当年的高考对我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回忆的地方。没有“晚间停工”,没有交通管制,没有J车开道……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模样。原来怎么做,高考这几天还怎么做。因为在老师们看来,“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念大学,这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读书这点事,何须矫情?从这个角度上说,同样的,高-考,也用不着大动干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