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同步。写于 2020 年 05 年 09 日。
Bgm:Starry Starry Night
最近断断续续刚刚读完的一本书,是《写出我心》。这本一看到名字就忍不住微笑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被戳中,再一次次贪心地读下去。
喜欢一开篇作者的风趣,当初次见面的小伙子惊讶地发现,被列入高中经典读物的作者居然正在眼前时,作者的反应是:
我连眼睛都不带眨的,跟他说:“对啊,我还活着,还能写字,还没老成墙上的照片。”
真是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作者。
闭上嘴,开始写就对了
阻碍开始的理由有很多:惰性,自我否定和批判,(自以为)有纷繁复杂的事务需要处理,以及深恐自己根本没啥值得好说的那种心态等等等等。
解决办法很简单:闭上嘴,开始写。先坐下来,写个十分钟再说。
- 不知道写什么?可以从“我记得”开始写起,可以描述最喜爱的一次晚餐,也可以描摹窗帘的光线。平凡的事物上,挂载着的,是谁也不能从你的身体中拿走的独家记忆。
学着书写平凡事,歌颂老咖啡杯、麻雀、公交车、薄片火腿三明治。把所有你想得到的平凡事物列成一张表,以后想到什么再继续列上去。对自己许下承诺,离开人世前,在你的诗、短篇小说或报纸文章中,那张表上的每样东西至少都要提到一次。
- 抗争懒惰?这的确不是一个可以用学校中的纪律严格约束的规则,我们也可以学着作者,给自己一点儿甜头。对于我来说,是咖啡或者甜点🤓。
工作后回家一个小时左右,我告诉自己:“好,娜塔莉,如果你去可颂快餐店写上一个小时,就可以吃两片巧克力碎粒饼干。”通常,不到一刻钟我就出门了,因为巧克力是我的驱策动力之一。
- 自我否定和批判?除了下面一节会提到的接纳自己,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习作时,应该将创作者和编辑,亦即内部检查员分开来”。我在写最初几篇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方面在兴头上不吐不快,另一方面又会不自觉时时检视如此叙述是否合适,两方面就像跷跷板一样,偏了左边未免情绪化重缺乏条理,偏了右边又嫌不够真诚不能从心。后来发现,可以将创作者和编辑分开,或者说,一遍写给自己,另一遍写给读者,皆大欢喜。
写作亦是修行
大约三年前,他(片桐老师)对我说:“你为什么来学打坐?为什么不用写作来修行?只要你钻研写作够深入透彻,便可随心所欲。”
了解可怕的自我是件好事,不必加以赞美或苛责,只须认可就好。然后,从这份认知当中,我们有了更好的准备,能够选择美、宽厚体恤的心和澄澈的真理。我们脚踏实地做出这个选择,而不是背负着恐惧,四处乱窜地寻找着美。
这也是我最近的一个体悟:完完整整地接纳自己很难,却是必须做到的。因为文字,和写字,和作画一样,是最体现心性的了。对自己坦诚抚慰,或是恐惧犹疑,言语上的弄虚作假,一落在纸上,就扎扎实实地全都体现出来了。“如果你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你笔下的一切也都是假情假意。你需要接纳自己的人生,接纳自己的心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更有效和方便的调心方式——我追逐我的心念,然后放它们一条生路。
在叙述中,在笔下,经历过的事,有过的感受,慢慢将浅层的思绪深耕堆肥(对,我很喜欢书中“堆肥”的这个比方);在旁观中,接纳自己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来源,不管是原生家庭,还是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就像在冥想中,把浮现的念头当做一个个泡泡,用羽毛轻轻拂过,而后继续专注于呼吸一样。我们写作,我们接纳世间万物,也接纳自己,因为前者正是后者的外在投射。
关于堆肥:我们的感官本身缺乏动力,它们接收经验,可是接下来需要借由我们的意识和整个身体做大幅的筛动一段时间,才能把这些经验筛选出来。我称此为“堆肥”。我们的身体是垃圾堆:我们收集经验,而丢掷到心灵垃圾场的蛋壳、菠菜、咖啡渣和陈年牛排骨头,腐烂分解以后,制造出氮气、热能和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的诗和故事文章便从这片沃土里开花结果。不过,这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假以时日。
细节与抵御细节
有关写作,有一句古老的箴言:“别光讲,展现出来。”
我们一旦晓得某样东西的名字,便会觉得更脚踏实地;心灵的迷雾被驱散了,令我们与土地有了联结。当我走在街头,看到“山茱萸”、“连翘”,我会对周遭的环境更有亲切感。我留心身边的事物,而且说得出它们的名字,这让我觉得心灵更清明。
读到这里时,我忍不住想拥抱一下作者了。对于一个叶公好龙的植物爱好者,在路上走时没有什么比识别出一种新的植物更开心的事了(在此感谢@阿嘻,推荐了 “形色” app)。忍冬、悬铃木、黄刺玫、西府海棠,看这一棵探出了嫩芽,那一丛鞠着娇嫩的花,每天走过时像和老朋友打招呼一样在心里念出它们的名字,也算是从规矩的生活中偷得的一丝乐趣。开始的[第一篇],就是这时的收获。
我喜欢这样的细节,也喜欢写这样细细碎碎的事物和场景。而作者此时的提醒恰到好处:“精确的细节和自我耽溺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坚守在细节精确的这一方,明白自己的目标,并紧紧守着那个目标。倘若你分了心,笔下文字也离了题,那就慢慢地把它带回正轨。”在我看来,那个目标,就是拍照时给视觉提供的落脚点,若全部是细节渲染,反而让观者迷失在细节中不知所措了。
结尾
片桐老师说:“我们的目标是,一辈子时时刻刻都要对一切有知觉的存在怀抱善念。”
写作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
于我,每次写,都是在尽力写此时,此地,此心,因为过了,就不复存在了。就像是每次生气的时候都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如此么?”既然想写,就持续地写下去吧。让文字,带我走,开启一段段没有地图的旅程,教会我生活,再让生活教会我写作,来来去去,流荡不息。
书开篇的小诗翻译得信达雅,放在文末与君共享:
逝去之事不可留,
万事三平二满休。
字句人间皆无惧,
一生有爱无尽头。
Accept loss forever
Be submissive to everything, open, listening
No fear or shame in the dignity of your experience, language, and knowledge
Be in love with your lif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