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8、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感悟 2019-10-22

58、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感悟 2019-10-22

作者: 静静飘雪 | 来源:发表于2019-10-22 20:20 被阅读0次

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感悟

          ——“十、百、千”种子班主任培训有感

    在参加完第三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之后,我们武义的班主任老师一行20人,有幸相聚在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聆听来自顾惠芬校长和余玲华主编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主题的报告。一天满满的干货,一些新的思维火花在脑海中充斥着,撞击着,让我不断地回想自己从教以来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对于今后做研究时的一些要求等等。

一、我对研究的“原认知”

      在开学初得知我们一行人将第一次踏出小县城,做高铁前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十、百、千”种子班主任的第一期培训时,内心更多的是迷茫和害怕。为什么这么说呢?暑假里,断断续续地完成了雷所和李教授布置的作业,其中论文的作业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班级的活动也没有如期开展。本该完成的实践论文没有如往常那样水到渠成,心里总是有些许失落。开学后,孩子们便进入了忙碌而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我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状况,每日备课、改作、反思、备课...无限循环着,但心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收到培训通知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地明白,是两年来逐渐养成的“做、听、说、读、写”的习惯,是李教授曾经亲切又和蔼的引导、是雷所对于我们年轻班主任所寄予的希望,是内心不甘沉默于碌碌无为的那种念想,让我终于意识到,这样的教学生活,真的缺少了很多真实。一旦停下主动学习的脚步,人的惰性便会一股脑儿地架空自己,忙碌的工作不断地成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许久不做的研究、阅读和写作慢慢地淡出了工作和生活,回归到同事们认为我本该有的状态,成为他们眼中的“正常人”。而我也甘于这样的“变化”,变得有些麻木了。直到来到李教授的终身教育研究院,一连串真诚而有力的发问,给迷茫的我打了强行针,终于找到了自己丢失了的目标,眼中有了一丝光亮。

      李教授提了三个简单的问题,对于我,亦或在场的每一位学习伙伴来说,都值得再次深入思考,摆正自己的研究立场。第一个问题,也是我要扪心自问的:为什么要来华师大?坐在高铁上,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树影,我也问了自己这个问题——你为何要来华师大?当时我脑中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一次局里安排的学习活动,对于暑期没有开展活动的我来说,这一次的学习或是经验分享,和我没有太大关联,我只是一位旁听者。结束了第一天全国乡村班主任论坛后,我内心的想法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自己也曾二次站在发言台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班主任老师们分享自己和孩子们的实践成果,而今年,却成为了最为安静的旁听者,心里也是有些失落的,却无能为力。初次带初三兼班主任工作,压力和紧张可想而知,连续两年寒暑假班级活动的开展,却意外地在初三的这个暑假收到了家委们的一致拒绝,让人顿生挫败感、无力感。而李教授的一席话让我再次清醒过来,“基于原有的基础和条件,明确希望,以最高目标、最大支持力度来支撑教师发展...清晰自身角色、需求、研究方向等。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具体到一个字、词、句、页面...认真分析,深度学习。”一席话将我重新拉回到两年前刚进班主任精英班的时候,李教授和雷所对我们的期望重新浮现在眼前。第二个问题:“我们是谁?用怎样的角色、立场来自我定位?”起初投入学习和实践之中,是受了身边优秀的伙伴们的鼓舞,而现在的我真的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这个简单的问题。“我是谁?”是一位普通的英语教师,是一个处在教学一线的班主任,也是一个初带初三班级的教育者...那么,可否继续成为一位研究者?一位主动的学习者?一位善思的反思者?我想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第三个问题:“学什么?发展什么?提高什么?”对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我认为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在做研究时才会更加明确和坚定。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累,离不开同伴之间的鼓励和专家们的引领......因此,我们需要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共学互学,互学共鉴,将自己每一个时期所做的研究和成果及时做一些梳理、记录和反思,以及在下一轮的学习中更加清晰自己的研究目标——我想做什么?我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会如何处理?李教授一直鼓励我们践行“做、听、说、读、写”时,将工作之中的创新之处记录下来,进行刻意的学习,放开一切的担忧,增强自己的研究意识、问题意识,持续跟进问题,不断地实践,多注意沟通、交流和反思。简简单单的一番话,设身处地地对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学习的迫切性。

      雷所也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有明确的目标,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成为什么。如果按照每天投入三个小时来计算,三年时间,我们的变化便有无限种可能。2.真情的投入,使其成为自己的事业。比如认真地阅读,利用零碎的时间,给自己做减法。每一次交了稿子进入下一个选题之后,要及时查阅资料,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记录好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研究不断深入下去。3.学会掌握一把衡量自己专业的尺子,对自己的成长有正确的判断。可以比较与分析他人的思维、写作方法、研究方式等等。4.投入到实践当中,用这些东西来创新,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实践者,仅仅有想法、热情和投入是没用的,还需要不断地回顾自己之前写的东西,如果是现在的我,还能补充些什么,新的做法和观点等都是我们的创新之处。回想自己之前所发的一些期刊论文,确实如雷所所言,后期处于一些停滞的状态,那么就很难有新的 突破。

二、我对研究的“再学习”

    上午场的培训由我们的智慧女神顾惠芬校长主持,她给大家带来了有关“班主任研究特色与成果的形成”的专题讲座,短暂的两个小时里,我舍不得懈怠一分一秒,边记录边思考着顾校长对于研究的认知和感悟。她说,研究一定是为了让远行的思想更好地沉潜在当下的行动之中;我们的研究特色一定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小异撬动大同;我们的研究特色与成果一定是彼此玉成的,让教育智慧在“听说读写做”中不断成长。她认为,武义的班主任们是十分幸福的团体,与其说是“种子”,不如说是“火种”,一部分骨干班主任的快速成长,将这种研究的意识和学习方式带动更多的班主任们,将我们的特质,我们的乡村文化传承下去。那么我们如何走得更好呢?顾校长给了我们一些关键词:提炼、有机、完整性、运用。这几个词十分精准地概括出了我们需要坚持的方向。

      在讲座中,顾校长从两个角度给我们做了分析,分别是“以‘教育性实践’开拓研究新格局”和“让教育智慧在专业的成果表达中生长”。其一,我们的研究新格局需要基于比较背景的价值新取向。我们的研究背景要多加强理论对话。我们从哪里来,站在哪里,往哪里去。古今中外的相关研究有些什么,研究的空间在哪里?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翻阅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政策、文件、学说、已有特色、成果等等,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所以平时有时间应该多读几本教育名著,熟悉一个理论体系,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做研究。其二,基于教育学发展的研究新生态。使研究过程感性与理性相融通。从研究的阶段去分析,我们要在研究前测中理解自己的研究和需求,明确研究方向选择参照;在研究中测阶段,注意累计过程性材料,不断地进行阶段性的跟进工作;在研究的后测阶段,把握研究的整体性和有向性。其中要注意自己的研究方式(利用文献资料、问卷、访谈、作业、自我报告等完善自己的研究);利用搜集系统,将不同对象的数据资料、日常的作品、专题平台等进行比较分析;完善自身的分析系统,利用团队的力量,将人和技术融通起来,发挥彼此的最大化力量。此外,我们还要勇于去交流对话,利用开放的现场、外界搭建的平台以及国内外的场域,将自己的研究分享给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三,基于学生立场的实践新内涵。我们班主任要明确研究成果的有机表达特质,积极地回应研究问题、对应数据分析、比照前测状态、讨论进一步的研究等,例如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家校合作话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研究,如学科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学生领导力、班主任领导力等等。那么,我们武义的特色研究体系有没有可能?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农耕文化、乡村资源等等,都可以形成浓郁地方特色的研究体系。

      第二部分,顾校长围绕着“教育智慧在专业的成果表达中生长”,对论文的题目、结构、表达、态度几个板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案例的分享,让我对专业的论文写作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是论文题目的选定,我们必须在区分中加以清晰。比如我的论文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找准核心,再提炼主题,通过正副标题进行理性、准确地表达。同时,在众多同类主题的研究中,我的特质在哪里?我在论文中说清楚了吗?其次,是论文的结构需要有整体性和逻辑性。比如论文几个重要板块的叙述:我的摘要是否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清楚我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等等。而关键词一般不超过五个,并且我的关键词肯定也在论文的标题中有所体现,让人一目了然。再次,是论文的正文板块,也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从纵向看,可以清晰地发现“认识-过程-发现-进一步讨论”这几个层次,从横向看,我们的论文又能根据统一维度的内容进行展开。整篇论文纵横结合,紧密相连。一篇论文的品质高低与其作者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在进行文字表述的时候需要做到准确与规范,不可太过随意,口头用语表述过多等。细节方面如每一个标点的斟酌、主语的缺失等都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事、理、人”说清楚。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教育孩子和家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成长,是一个真实的学习者,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自身的态度,不断地投入与吸纳,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凡人。

      下午场由余玲华主编给我们带来关于“个案写作的思路与方法”的专题讲座。记得上次见面是在全国第六次“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研讨会的现场,余主编对我们精英班的班主任老师们进行了专业成长的访问,一个个引人思考的提问,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引导,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主编的平易近人,以及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人文气质和个人涵养。这次授课,让我们更为近距离地接触这位和蔼可亲的主编,并从一个个鲜活的教育个案中感受研究的魅力。我只想说:这样的培训我非常喜欢!余主编从崇明县某个幼儿园的一次观察活动引入,一下子便抓住了每一位学员的眼球。请允许我在这儿呈现这个特别启发人思考的案例:

这是一个有绘画特色的规模很小的普通幼儿园,但是开展的幼儿创意绘画让人耳目一新。在专用绘画工坊里,一个小朋友利用一个靠背椅子,铺上报纸开始作画。以下是一位来访者与幼儿的对话:

你画的是什么?(蹲在孩子边上,用手指着椅背上画的一个方的图案)

哦,那是一个百宝箱。

百宝箱?哦,那里面一定有很多宝贝?

是的。

里面装了什么呀?

那里面装的是梦想!(孩子神秘地看着来访者)

哦?都有什么梦想呀?

在这里(孩子用手指着椅座,上面有斑斓的图案)这是大海,蓝色的;这是沙滩,黄色的;这是人,有人在散步;这是远处,有一大片绿草地。

上面竖着的一条一条一定是树木咯?

那当然。很多树木哦!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希望我们的地球永远都是这样的......(若有所思的样子)

孩子,你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祈祷梦想实现!(被深深感动)

      通过这个个案的描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个案研究的魅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简短的话语描述中,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通过作者娓娓道来,这正是个案研究的魅力所在。在交流的过程中,余主编从个案研究法的定义、对象、表现形式、表现特征、重要方法等几个方面,着重对个案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于从未做过个案研究,或者说从未有过叙事研究经验的我,在聆听余主编的讲座之后,脑海中产生了许多新想法。例如,我可以观察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教育故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通过叙事表达出所要阐述的教育观点,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班级建设。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之前和当下的行为,更好地促成自我成长。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对于这段话印象很深刻,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吧,现在是我工作的第八年了,但是管理班级的经验确实从前年开始的,满打满算,班主任的有效管理经验才满两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刚入职时的班主任经验,更多地是跟着其他班主任依样画葫芦,有什么学什么,也不管这些管理方式是否适合自己所带的班级,因而班级的整体面貌并不出众。而最近两年对于班主任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让我快速成长起来,也慢慢地走近了孩子们的心里,特别感谢精英班的雷所、李教授和学习伙伴们对我的指引和帮助。那么,在回归到教学一线时,我是不是可以再次整理思路,用小异撬动大同,走出自己的班级管理特色,不断反思和跟进?

三、写给自己

      转眼间,华师大的学习之旅已经结束,而两天的学习和记录,让失去研究信心的我再次找回了自信,更明确了自己接下来需要研究的方向。特别喜欢董雪梅老师和涂淑莉老师在今年暑假中做的联谊活动,想着我和刘茜老师班级的孩子能否在紧张忙碌的初三这一年有更深入的合作,也擦出不一样的研究火花来呢?还有自己 停滞了一学期的“做、听、说、读、写”,是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继续坚持下去。在“十、百、千”这个温暖的班级里继续行走,稳步前进,都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小伙伴一同学习,互学共进,是何等幸福之事。用顾校长的话结束这次培训的思考:学习、实践、思考;学业、视野、大业。善做“点灯人”,让未来更光明!

58、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感悟 2019-10-22 58、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感悟 2019-10-22 58、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感悟 2019-10-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8、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感悟 2019-10-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sc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