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不管是参加教研活动还是上美术展示课,都深感自己美术专业理论的不足,对所教不同年级年龄阶段的儿童美术发展水平了解不够。特别是应该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本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画应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直是我想努力学习了解的方向。《少儿美术》就成了我时常查阅的参考书籍。
在《少儿美术》这本书中看到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看看,这是我孩子的几张画,怎么样,画的像不像。”是的,孩子的画画的是不错,可惜缺少了孩子的童趣,多了份成熟。
家长认为美术就是教会学生几幅画,会画些什么……这样才是学有所成,其实不是这样,这只能把孩子带到一种误区,孩子的画是一种游戏和娱乐,他们没有画家的意境,他们注重的是过程的感受和愉悦心情展示,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观察和评价孩子眼里的世界。
每一个儿童都存在着自己的创造潜力,只要我们善于去开发、去培养。如果我们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培养,他们就能很好的发展下去。儿童时期的象征表现,并不是对物象形态的完全描摹,而是大胆画出个人心中的感觉。看似不合理的头发形态,几乎夸张的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一面积,人物整体形态反而显得很小。这是儿童有自由性的表达向主动性的表现过渡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也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美术学习时期。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创新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教育对象了。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美术学科应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受到各种创新能力的启发。我想,我们为孩子们设计和组织美术活动时,首先要对自己班上孩子们的这个年龄阶段的美术表现能力和表现特征有个很充足的了解,能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还要善于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去发现孩子们心底的一些想法和秘密。相信坚持组织好每个美术活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东西才会真正是他们自己的,是让我们惊叹的,更是会让所有的人都能被打动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从周边不断的摄取知识。除了学校老师不断地教育,使之入耳,还得需要周边的人都来为他们创设一个好的环境,使之入目、入脑。美国教育家班杜拉也曾说过: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要重视通过环境将创新的东西带给学生,因此在教育环境中渗透一些稀奇内容,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影响。
儿童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有益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其意义远不止于画画。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