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拆书架之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

拆书架之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

作者: 仙剑李逍遥 | 来源:发表于2016-04-10 23:14 被阅读93次

    最近买了一本书,知道了一个组织,叫做拆书帮。方法是先随便找本书,然后截取书中的一个片断,通过拆书家的引导促进,最后将该内容拆为己用。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拆为己用,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而改善现实生活。

    我发现,拆书帮的方法其实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而不单纯是某部书的一个片断,本文致力于对一本书结构的拆解。拆片断叫拆书,那拆结构就只好叫拆书架。

    也不知我的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一本书,特别是小说,往往读起来觉得很过瘾,读完忘得特别快。为使记忆恢复,很有必要拆解一番。

    对于初读者,该方法会告诉你大概内容;若是再读者,该方法会帮你通过最少的文字来达到最大效果的记忆恢复。

    以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为例来拆一下。

    拆之前要说明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小说,而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一种“演绎”。因为作者在引子中特别指出,“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

    怎么说呢,拆有很多种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拆法,可以短短几十字就概括全书,比如打陈张、灭元,洪武四大案,废丞相。如果扩充起来,必然是有所侧重,为的是让内容充实起来。

    我试着拆了两千字。

    第一部很明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的如何夺取天下,后半部分是如何治理天下。

    夺天下的步骤又可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从一无所有到占领应天(南京),朱元璋最初跟着郭子兴,郭见此人能力非凡于是将义女马姑娘嫁给他,此女即将来的马皇后。可郭并非心胸宽广之人,觉得朱比他强,于是借机迫害他,这使朱意识到必须自立门户。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并占领了滁(环滁皆山也)州,后将目标锁定在富裕的南京。取得一定的基业后意味着别人会正眼看你了。

    第二步是干掉陈友谅和张士诚,这部分是重头戏,占了相当多的篇幅。现拆解如下:

    1、选择先打陈,因为张器小,打陈不会救;而陈志骄,打张必来救(正确)

    2、朱手下大将常遇春杀降,于是把陈逼急了,致使大战提前爆发

    2、太平失守后,选择龙湾收拾陈而不去救太平(正确)

    3、张挑事,进攻安丰,朱为了营救盟友,先救安丰,后又进攻张的地盘庐州(错误)陈趁机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洪都,结果朱的亲侄子朱文正硬是给守住了,是个奇迹!

    4、撤回庐州部队,集结二十万大军于鄱阳湖与陈的六十万部队决战,初失利,后依靠大火火烧敌众,陈大败

    打张就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没直接攻取他的老巢平江,而是先清理外围,扫除屏障后打张就如同瓮中捉鳖。

    第三步是“赶”元。至此矛盾已经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所谓“赶”,就是让元往北挪了挪地方,并没有达到肃清的目的。在后期的远征沙漠中,三路大军中有两路大败,唯有一路取得了七战七胜的辉煌战绩。灭元是十余年后的事,主要是由蓝玉完全。

    后半部分即建国。

    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初四在应天即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这时正值北伐初期。

    为何叫“明”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朱出身于明教,二是元为北方政权,按照风水来说,是水,属阴。而朱定都南方,要用南方之火明来镇住北方之水阴。

    三个特点

    重视科举。乡镇公务员考试叫院试;录取者获称号生员,省级考试叫乡试,录取者叫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国家级考试叫会试,录取者将取得殿试资格,第一名为会元;最后一考由皇帝亲自考,录取者叫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八股考有三个科目,第一考经义,即四书五经;第二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即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重在经义。

    派系斗争。以李善长为首会使阴谋的淮西集团干掉了以刘基为首颇为正直的浙东集团。原因是刘因秉公执法干掉了李的亲信,于是李背后使刀子;二是刘本人有些过于轻狂,朱问刘谁可以任丞相一职,结果刘答道:“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疾恶如仇,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吧。。。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哎!你知道自己是在跟谁说话吗?

    待遇太低。工资低,如海瑞,作为文官中俸禄最高的人之一,家里用的是旧布帘子,使的是破烂不堪的箱子,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假期少,一年只放三天假,分别是过年、冬到、朱的生日。这样的低待遇造成贪污腐败严重,而朱的做法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于是某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人,杀了6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358人,一个没漏。

    洪武四大案

    胡惟庸案。胆大妄为的胡,独揽丞相大权七年,并私自截留下属的印章肆意挑战朱,于是被朱“捧杀”,并于一个月后撤销了丞相一职。但很快朱就尝到了这么做的苦果,因为他要干的活比以前多了许多,于是又搞出了内阁大学士一职,权力甚至比丞相还要大。

    空印案。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又不能不向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整个账目只要有一个地方出错就要重写,所以为了省事提前印了空白文册。满朝上下都知道此事,除了朱,于是他下令诛杀了数百名官员,连坐被杀的人数以万计。

    郭桓案。郭桓与同党贪污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而朱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于是一下子杀掉了三万余人。人心惶惶,又不能辞官不做,于是逼得一些官员装疯卖傻。

    蓝玉案。蓝玉曾率领十五万军队经捕鱼儿海战役彻底歼灭了北元的武装力量。这么大的功绩最后还惨死,表面原因在于他是个粗人,处事极不高明,于是以谋反定罪,牵涉同党一万五千人。深层原因是在蓝玉案发的一年前,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考虑到这些开国功臣本事都不小,只有朱元璋自己能够控制他们,于是为了扫清障碍,为了更好的让孙子继皇位,朱选择了痛下杀手。

    平了北元,原本通好的高丽因误会产生了裂痕,于是双方短兵相见。而远征军的将军李成桂觉得就这就是以卵击石,于是造反,建立了李氏王朝。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恳请朱元璋为其王朝取个名字,于是朱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定为朝鲜。并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

    内外皆安,朱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要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可惜违背历史规律的做法终究会失败。

    比如特务政治,其代表机构是锦衣卫。危害是使国家法律的约束性和权威性荡然无存,于是朱当众焚毁了锦衣卫的刑具,以示永不重开之意。然而有些事开了头就很难收尾(这是后话)。

    朱棣登场

    按照朱元璋的设计,他是作为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守护神的形象出现的。他从小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确切地讲,似乎是做为将领的身份陪伴在朱元璋的左右。在长期的作战中,使他锻炼出可怕的忍耐力和抑制力,所以朱元璋觉得由太子的这个叔叔来为其保驾护航十分合适。

    不过,确实,大明江山的统领者依然姓朱,只不过跟最初的规划有些出入。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拆解。

    ons\"�"Q�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架之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ti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