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本质是什么?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快乐可以解释为脑部关于情感调控中枢的大量多巴胺的释放,与受体结合使人产生愉悦感。
进一步问,在米其林享用一顿可口的大餐产生的快乐与参加一个准备了很久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快乐之间,脑部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什么不同?
快乐的评估,有三个评价指标——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内涵的丰富程度。唯一需要解释的丰富程度,含义为在产生快乐的这一活动中,感官体验即视、听、闻、味、触觉上的丰富性。显然一顿美餐的快乐感远不如在一个重要的竞赛中折桂,持续时间也不过进餐前后的几个小时,而涉及的感官体验更多是单一的味觉。
当然这里有个重要前提,这三个评价指标是主观的,即同样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人带来的体验是绝不相同的。活动需要经过个人的分析和评估之后,计算出快乐的程度。于我而言,主要是从“现实意义”、“理想意义”、“实现难度”、“关注度”这几个维度去考量——简而言之,没有什么现实中的收益、不符合个人的价值观、做起来太简单、没有其他人知道或者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情如果占了其中一条或更多,那跟快乐就不沾边了。
再来讨论几个概念。
本能、欲望、习惯。
无一例外,这三个概念绝对都是指向趋利避害。
本能是最初级的趋利避害活动,饥则食、渴则饮、困则眠等。而欲望和习惯则是更高级、具有更具体的指向的趋利避害活动,欲望指向结果而习惯指向过程。考虑长远、总体得利的习惯或者欲望被认为是积极可取的——比如“远大的志向”,“长期锻炼得到的好身材”,“寒窗十年金榜题名”等。而相对应的,考虑短浅,总体受损的习惯或欲望则是消极否定的——比如“沉迷游戏”,“无意义的熬夜”等等。
可以看出,前者一般而言是违背本能的——当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相互对抗时,本能永远站在即时的收益面前——“锻炼太累了”,“学习好无聊”都是本能的反应——那为什么不去打游戏呢?
-----------------------------------------------------------------------------------------------------------------------------------------------
1:快乐的总量在一个周期(生活水平没有出现重大变化)内的上限固定的(神经递质有限且具有耐受性)
2:高频、高强度的愉悦感一般体验单一,并且会让愉悦感的阈值升高(参考各种成瘾性活动)
3:具有现实意义、理想意义,实现难度大、关注度适宜的活动的完成,可以对生活水平产生明显的提高(增加上限),并能带来持久的、充分的、丰富的快乐(比如高考成绩优异、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通过长期锻炼拥有完美身材、实现财务自由等等)
综上所述——快乐的根源便在于树立积极的欲望,培养习惯在周期中去对抗短视的本能,在周期的转折点处跃迁,而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快乐。
如何对抗短视的本能呢?
戒烟的人爱吃糖果来转移烟瘾,苦读的人悬梁刺股来消除倦意;前者是奖赏,后者是惩罚,合理的制度应当是运动而非静止绝对的——像以班级为单位的应试教育,本质上就是建立了适宜的评估系统、社群环境与奖惩制度,让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尽可能地变得高效。评估系统客观且易于把握,即考试成绩;彼此可见的社群环境会强化人的羞耻感和荣誉感,而这恰恰是奖惩制度得以生效的前提,单一的长期受益(好大学)不足以驱使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保持一个优良的学习状态,可想而知如果每次考试都没有公开或半公开的名次,名次的流动性会大大降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考研独力复习的效果不如高三集体复习效果来的要好,即便是心智和身体机能变得更强。
提出几个问题待解决——
如何在独处的时候建立一个高效的成长系统?评估、社群环境的替代、奖惩如何设计?如何克服监督问题?短期的快乐如何合理地获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