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青年》:千古风情一印章

《中国青年》:千古风情一印章

作者: 书画篆刻博物馆 | 来源:发表于2022-11-23 22:04 被阅读0次

     

   

      千古风情一印章

      侯勇观点:长期以来,对中国印章艺术的研究基本上停滞于训诂、稽考的简单记述层面上,而一旦将其置于更大的时空背景、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就会惊奇地发现,其所富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广泛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内的众多范畴,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中国印章艺术真正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天才,具有重要的综合性特殊价值,应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传统造型艺术的活化石

      问:您说过,一部中国印章艺术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通史。

      侯勇:殷商以来,中国印章艺术走过了3000多年辉煌而漫长的历程,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它忠实而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庞大的中国印章艺术体系中,既有真实记录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的官印系列;又有客观反映社会形态、民俗风情的民间印系列;还有生动再现中国人哲学观、审美观的文人流派印系列。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印章艺术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通史。

      问:中国印章的艺术魅力在哪里?

      侯勇:当其他古老文明的传统印章艺术被历史尘封,其印章文字业已成为难以辨识的天书时,当下的中国印人却可以自如地运用数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等篆书文字进行印章艺术创作,并依然保持着数千年前的美学特征,此足以令西人瞠目、国人自豪的了。

      中国印章艺术始于三代,兴于秦汉,明清时进入文人创作领域,绵延至今,始终以篆书或变异的篆书(指模仿篆书形制的巴思八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为艺术载体,基本形制和艺术特征亘古不变。“宗法秦汉”、“远师古玺”依然是当代篆刻家的最高艺术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印章艺术堪称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活化石。

           

      亟待保护的“阳春雪”

        问:近年来,您一直在为中国印章艺术“申遗”奔走呐喊,那么,我国的印章艺术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呢?

      侯勇: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当下,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异源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衰微、社会形态变革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困扰,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岌岌可危。

      目前,三大印章艺术体系已损失其二:自 1949年以后,作为官印艺术性最重要载体的篆书被废除,官印艺术寿终正寝。而民间印也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生存空间,成为历史遗迹。

        即便是硕果仅存的文人流派印章(篆刻艺术)也是危机四伏:一方面,有些印人背离传统艺术精神,一味追求狂、怪、野、丑的所谓“时尚性”,成为西方现代美术思潮的俘虏和牺牲品;另一方面,大部分印人生活状态堪忧,人才危机业已浮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70年代后印人所形成的巨大的人才断档。

      就中国印章艺术的特质而言,其文化理念的高雅性,不具备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功能,难以拥有广泛的审美受众。而其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借鉴者,又切实需要有效的保护。

      问:艺术类院校,不是也可以为篆刻艺术储备人才吗?

      侯勇:目前,艺术院校并没有独立的篆刻艺术科系,在课程设置中只是将其作为书法、绘画专业的辅助科目。现实情况是,在数年的大学学习时间中,用于篆刻艺术教学的时间加起来不过数月而已,怎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篆刻家!

      问:中国印章艺术申遗的实力在哪里?

      侯勇:在于无法替代的、特殊的综合价值。譬如,历史学价值,从一个侧面完整地记录了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艺术学价值:印章艺术是中国人独特的艺术表达,是充满东方智慧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学价值:社会形态的变革是印章艺术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个性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人类学价值:古印章与古文字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肇始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民族学价值:匈奴、鲜卑、党项、女真、契丹等消亡了的少数民族,其传世的印章更具民族学研究价值;民俗学价值:古代厌胜印、黄越神章等肖形印等都是民俗风情或宗教信仰的产物;古文字学价值:古老的大篆、小篆是中国印章的艺术载体;文学价值:古典文学是中国印章艺术的基本语汇。

      另外,中国印章艺术同其他古老文明的传统印章一样,共同见证了人类文明之肇始。此外,中国印章艺术除了在本土的延续发展外,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都有历史遗存和现实存在。

      问: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况且“申遗”只是一种保护手段,要想让包括印章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关键靠什么?

      侯勇:的确。但是,“申遗”只是保护文化的一种形式,本身并不具备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如何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靠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努力和参与。只有人人提高了认识,个个去关心呵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责任编辑:杨振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青年》:千古风情一印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ua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