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人们曾认为“智商”“才华”很重要,这些年,随着意识观念的日新月异,更多人开始关注“情商”、“逆商”等。
但越来越多从平凡逆袭到成功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要高估“智商”“才华”“情商”之类的词。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类基础差异并不大。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是持续不断的积累。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反复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
这两周,因为必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30个左右的个案辅导练习,我才亲自体会到持续积累带来的诸多好处。
个案辅导练习,是一年前就布置下来的作业。拿到作业时,我充满自信——我肯定两个月内就完成了。结果,一年多以后,离截止日期只剩两个月时,我只完成了几个。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是“自我美化”。通俗来说,就是高估自己。
自我美化,是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加自尊感的过程。很明显,在一年前接到任务时,我本能地进行了“自我美化”——高估自己的行动力。
两周前,我意识到再不行动起来完成,很可能会影响到我顺利拿到资格证书。时间管理中有一个重要原则:想到,就立马去做。
于是,开工第一天,我立刻行动——发布个案辅导信息、安排预约时间表。当天晚上就安排了一个个案。
当对方问“今天晚上可以进行吗?”我犹豫了一下,我想尽快开始,可是没想到这么快!一个咨询,要预留2个小时,这意味着晚上回家后,没什么时间了。
纠结之后,我横下心,开始了轮轴转的日子——白天上班,晚上做个案到十点多回到家。
一开始,我担心自己这样下去睡眠缺少、身体疲惫、情绪波动。
结果十几天下来,所有我担心的都没发生。除了睡眠时间比平时缩短一个多小时,除了之前晚上固定的阅读和运动时间,因为太累而暂停。
到今天为止,我连续两个多星期,白天上课或者上班,晚上做个案,大半部分作业已完成。但我的收获,却大大超出了“完成作业”本身。
首先,觉察和引导能力,越来越深入。
以前我也零散地做些个案辅导,但从来没有持续每天都做。从前面个案比较表面的引导,到后面个案中的深入和游刃有余,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持续积累让我的思维更有洞见,感受力也更敏锐。
其次,充分的价值感。
随着觉察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我带给案主的启发更深,收货自然也更大。结束时案主情不自禁的给我拥抱,表达感谢,并因此更有力量时,我心底满满的价值感。
再次,因价值感而生的良好情绪状态。
原本担心自己时间太满,身体疲惫会影响到心情,心情不好会殃及老公,进而导致夫妻关系紧张。
这些天,每天下班或下课前,老公得知我不回家要继续忙,很开心地表达对我积极的认可;我满满的价值感,虽然累,但心情很雀跃,叽叽喳喳跟他分享。
这十来天的忙碌,反而增加了我们对彼此的欣赏。
最后,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良好习惯。
以前天天嚷着要培养好习惯,却三两天找借口放弃,转而投身追剧、刷手机中,还美其名曰“紧跟潮流”。
这几天,虽然回到家很累,因为心底那份价值感,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并且享受这个过程,所以,会更愿意先看书之后,再留睡前时间刷微信、看新闻。
图片来自《把时间当作朋友》插图过年前,因为个案作业截止日期临近,自己曾信心满满的计划也被打脸,非常沮丧和自责。
整个假期几乎荒废了写文章、阅读和运动的习惯,整天都是睡觉、看剧、玩儿。心底时不时安慰自己——反正就这样了,随便吧!
高估自己的智商,会导致对事件难度的低估,进而影响到问题的解决;但低估自己行动起来后的积累力量,更是前行的绊脚石。
李笑来说,“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让人感觉聊胜于无,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相对更加公平的商业社会里,相信积累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财富和成就。”
很多成功的自媒体达人,都从最初“聊胜于无”的积累开始,在一步一步的积累中,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对大部分人来说,最难的往往是刚开始后的持续。
尽管我这次因外力作用,不得不持续积累,但却因为亲自体验到积累的好处,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行动和做事,而少了往日的懒惰、拖拉和抱怨。
你是否也有一个只存在于大脑,却从来没有实施、更没有积累的计划?如果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到什么,就立刻行动去做什么。
李笑来说,“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
换言之,目前你拥有什么,就想办法把它充分发挥、咀嚼、思考、转化,而非盯着离自己能力或者境况很远的“梦想”自怨自艾、痴人说梦。
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许你魂牵梦绕的“梦想”,不知不觉就来到你的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