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林语堂,曾一口气给苏轼奉送了十八个头衔: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修行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美食家……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苏轼缘何在林语堂、余光中这些文学家心目中有这样的身份,当然源于苏轼充满传奇的一生。苏轼一生为官多年,遭大贬两次,小贬暗算无数,还有一次蒙冤入狱,险些丧命。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止苏轼一颗为国为民的从政初心,他一生转徙各地,留下了诸多千古传诵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就聊下大文豪苏轼与江苏徐州的渊源故事。
01 筑苏堤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四月到任后,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洪水的声势,一时间全城百姓惶恐万状。就在这危急关头,苏轼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苏东坡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奋斗,徐州保住了,徐州的百姓保住了。
大水过后,苏东坡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筑堤“七百九十丈”。苏轼仍旧身体力行,这些用顽石修筑的长堤——苏堤,终于和苏轼的名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
02 建黄楼

苏东坡还在城东要冲处筑一座十丈高楼,取名“黄楼”。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黄色为土,土当克水,“黄楼”就成了徐州人民抵御洪水的力量和象征。苏东坡的苦心没有白费,元丰元年(1078)徐州迎来丰收的年景,看到灾后丰收的情景,大文豪苏轼像孩童一般的兴高采烈。此外,苏东坡在徐州还创作了不少描写农村的词,成为文人词中第一个写农村题材的词人。
03 兴煤铁

苏轼任职徐州期间,还积极开采徐州铜山利国的铁矿资源,他从今天的安徽萧县地区采挖了煤炭,拿它用来炼制利国出产的铁矿,为大宋王朝在铸钱币、铸武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写到利国“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地既产精铁,民皆善锻。”苏轼“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诗句,则表达了他亲自改进利国冶铁燃料之后的喜悦和豪情。苏轼还针对利国周边经常出没的盗贼团伙,积极上书皇帝,组织官民联防,防御盗贼入侵,拱卫京都(今开封)安全。
今天我们到徐州旅游,依然可以看到苏堤、黄楼和宋代利国铁矿的坑口遗址,这些都是苏轼留给徐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宝贵遗产,值得后世倍加珍惜。而苏轼这位古代文人为官的典范,将长留徐州人民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