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孔》是余秋雨的一本新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
书中描写的主体是芸芸众生中极其少见的一部分,这大概是专家学者的通病,他们的目光都比较高,不像莫言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山东农村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写的就是高粱地里的事,写的是周围村民的日常的吃喝拉撒睡,并且对普通人很感兴趣的“睡”着力描写。
这本书里首推《门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上海的著名导演谢晋家的孩子的故事。谢晋家的其中一个小儿子是一个天生的自闭症患者,不与外人交流。在谢晋外出工作的日子里,这个孩子就热切期盼父亲的归来,眼睛盯着家中门上那个小小的孔,时刻等待着父亲回家。而他的父亲——谢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并没有长吁短叹,而是竭尽所能陪伴这个孩子,带着孩子享受自然之美人间之乐,直到生命的最后。而那个小儿子,不能理解父亲的离开是永久的别离,还是依然在门上的小孔上痴痴地等待着父亲的归来。作者借这篇文章着力点之一是赞扬谢晋导演的人格魅力,着力点之二在于表达父子之情深。这些情感都是人类纯粹美好的情感,读罢此文,外界社会强加给你的华服金钱和身份地位瞬间就会被打回原形,不值一提。生命终了之际,有亲人惦记,有朋友悼念,一辈子足矣。
这本书里面还收录了余秋雨的一篇新作,是作者为其母亲写的悼词。另一位当代作家贾平凹在母亲逝世三周年之际写的悼文中说:“母亲一个平凡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然而对于我却是那样重要。”是的,对每个孩子来说,母亲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母亲都是竭尽所能,倾尽一生的无私和伟大来助孩子成人。我的母亲不久前也走了,所以拿到这本书,我最先看的是这本书里面的这一篇悼词,因为都是人类里面的同类,很关心自己的同类是怎么看待相同的遭遇的。
余秋雨认为母亲最突出的一点是从不与别人争论。在文革时期,在家人甚至母亲自己被红卫兵批斗时,母亲也不与他们争论,而是默不作声,可能是在想今天一家人吃什么,怎么做饭才能保证这个月家中每个人都能吃饱。余秋雨很崇尚母亲的这种品质,因为一旦与对方争论起来,自然而然就容易进入对方的逻辑误区,而且这样子不容易触怒对方,对方慢慢也就会觉得无趣。等到母亲晚年的时候,照顾她的保姆也夸其脾气好,从来没有一句重话。母亲无论何时何境,终其一生都能优雅从容。
这样的人生智慧确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似乎是修炼了千年的神仙,能够视敌人为无物,能够忍不同之做派,颇有“不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毛泽东气概。不禁让人感慨,这才是那个年代真正习得毛主席语录真传的人啊。
这本书的一篇特色之文就是《侍母日记》,这是其母亲在病重弥留之际的作者几篇日记的集合体。父母之离去,这个是古今中外很多人都要面对的一件大事。作者在母亲弥留之际的一些做法确实很不错,比如“在生命幽微的时刻,老人已经进入一种烟水迷梦的渐隐状态。如果再让他们怆然睁眼,重新感受生死离别,实在有点过分。”再比如“让老人保持最后的体面和尊严”,因此不再进行那些有伤尊严的抢救措施。
本书中的其他文章是作者与一些文化知名人士如巴金,如王元化的交游记录,你若对哪些文化人士感兴趣,可以择其一篇读之。
总之,阅读本书,可以让你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一些启示和借鉴,可以让你在面对纷繁的社会关系中有些淡定和从容。想一想这个好处,还是很值得花时间读一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