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友:今天是周一,又是复习阶段。我开始纠结学生的作业问题,不怕笨学生,就怕懒学生。每天上午忙得团团转。心里真悲哀。面对懒笨集一身的学生怎么教得会?cc老师有职业倦怠感吗?怎么获得职业幸福呢?
CC:微友好!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根本原因是遭遇各种挫败,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有灵有肉的生命,他们感到自己的压力非常大,如果不如以前那样奋斗,便觉得自己懈怠了。
让我们换个思路想一下,工厂工人面对“千件如一”的产品,洗碗工面对毫无趣味的锅碗瓢盆,工作标准统一、操作统一、结果也统一。他们一天下来,除了身体劳累,有时候心理上也可能会累,但是相对于老师,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不大。那么,请问,他们有没有职业倦怠感呢?一般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百度百科)。职业倦怠的英文是burnout syndrome(心理枯竭症),burnout是“耗尽”的意思。
因此,对于已经有倦怠倾向的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调整心理,这是关键。
要客观看待“职业倦怠”这一个现象。
首先要明确,职业倦怠并不是什么大错特错,因为它不等于主动的懈怠,更不等于消极怠工。从词面意思也可以看出,“倦怠”就是因为疲倦而松懈。不过我们也需要提防长期的倦怠可能会导致懈怠。CC也不否认的确有少数人是故意懈怠和消极怠工的,无论最初缘由是自身的还是外部的,——任何行业都差不多啊。
CC个人觉得,不应该把有倦怠倾向的教师归类为问题教师。相反,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他们是成熟的教师:他们知道有些问题并不是靠个人一厢情愿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他们知道“知足常乐”和“与世无争”也是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他们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适可而止。只不过他们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需要心理调适。
如何调整呢?比如,当教师认为一些学生是“懒笨一体”的时候,标准显然是教师定的。但是,很有可能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并不懒笨,而是具有一些特殊性,比如爱因斯坦就曾被教师认为愚笨。但是他后来写道,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在严格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中被扼杀了(He later wrote that the spirit of learning and creative thought was lost in strict rote learning. 维基百科“爱因斯坦”)。所以,自己教不好的孩子,不能认为就是笨的,只是你们双方无法很好地合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读书读不出的孩子,也能成为优秀公民甚至是成功人士。当老师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就可以坦然一些。九年级义务教育,从某个角度说,是将一小部分不适合进行学术性学习(academic learning)的孩子硬生生地关到了第九年。(CC,什么叫学术性学习?好吧,简单地说吧,初三一年,尤其是第二个学期,学生们在干什么呢?几乎所有的学习是为了中考的文化课考试。反复做题,就是为了中考的卷面成绩。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技术技能,几乎统统没有。这样子的学习就是学术性学习,国内的大白话就是“文化课学习”。比较理想的学习是学术性学习[academic learning]与务实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能以合理的方式并存,并在最终允许学生自主决定偏重于哪一类学习。务实性学习,相当于国内的大白话“综合实践”。备注:国内综合实践的实施方式,和国外的务实性学习,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将所有弱生视为“懒笨学生”,对那些其实并非懒笨的学生是不利的,同时,这也是教师有倦怠倾向的表现。正确认识孩子,也可以帮助正确认识教师自己。如果我们听到一位教师总是在抱怨学生,或一个人一天到晚抱怨身边的人和事,一般我们对这样的教师和人不会有很高的正面评价的,感觉他对自我的认知有偏差,不是吗?
其次,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时候是环境造成的。这里CC不想说某些社会环境氛围,因为那是师德的范畴,以及由此导致的故意懈怠和消极怠工。在这里,CC想说的环境是教师在校内所处的环境。
例1:很多学校对于教研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教研组活动走过场,甚至教研组活动就是为了应付开课任务,开好课之后,竟然全部拍屁股走人了。在这样的氛围下,有话想说的人,也不好意思说。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没有机会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对“教研”是倦怠的。但是,CC有一句名言——“要相信教研的力量”。学校和教研组形成制度,形成惯例,养成习惯,让教师亲身获得教研的益处,可以减少这种方面的倦怠。
例2:现在某些地区非常重视培训,但是培训周期太短,一般为五年,就要开始新一轮的培训。尽管现在是一个被称为知识爆炸时代(其实不是真正的“知识增量爆炸”,而是由于互联网,人们可以接触到比以前更多的知识),但是,还不至于在五年时间中,知识就完全彻底地更新了。如果了解一点信息技术领域的信息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增加一倍)也不再适用了。那么,等到第二轮培训的时候,从教20年左右的教师,听到老生常谈的讲座的时候,不玩手机才怪呢。有时候,培训所给的知识更新不够,导致教师对培训不以为然,也会对培训表现出倦怠,——我的青春我的生命,就这么浪费了。
例3:学校对这些教师的利用度不高,或者利用方式不恰当。比如有些40多岁的教师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生代,但是学校并没有好好利用它们,那么他们又能怎么办呢?就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我知道有一所学校,在一个项目中就充分利用了老年教师的资源。这所学校研发一套校本教材,请中青年教师撰写教材,专门请老年教师进行审读和校对工作。
让教师感到“被需要”、“被赞赏”,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是降低他们职业倦怠感的有效途径。
再换个角度说说,CC想说,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某种程度上是体制逼出来的。比如,在很多地区,35周岁被视为一条分水岭。竞聘中层领导已经没有资格了,上课比赛的机会也轮不到了,甚至连青年教师学科知识竞赛也不用参加了。这样一来,过了35周岁的教师,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我认识——我已经不再属于朝气蓬勃的一代了,再努力也没有用了。一方面你们认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人老珠黄,另一方面却又给我们贴上“职业倦怠”的标签,这公平吗?
还有一些情况下,所谓的“职业倦怠”其实有可能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对于女性来说,20多岁是生儿育女的时候,而到了45岁之后有可能成为祖母和外祖母。如果在农村通常这个阶段的女性可能就放弃工作开始帮助照管孙辈,这样才能让年富力强的子女安心、全力地工作。但是,在政企单位,45岁之后的女性还要正常上班,造成了自己的孙辈请别人(保姆)管的现象。现在国家开放了二孩政策,以后这种现象会更加突出。如果45岁以上有孙辈需要照管的女教师还要正常上班,她只能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安排给课堂教学,在其他方面还能拼多少呢?
各位微友觉得CC每天在思考、每天在做事,没有职业倦怠的现象。我想说的是,教研工作其实就是我的本职工作(也就是凌哥所在的社会分工),正如有看着似乎有倦怠感的教师还在努力把书教好。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感觉自己并不吃力,和学生能较好地配合,所以也就没有“耗尽精力(burnout)”的感觉,也就谈不上倦怠感。也许,等CC体力不足、精力不济、才思枯竭的时候,CC也会倦怠的吧。有可能!很有可能!!这不是生老病死的一般规律么?!
最后,要明白倦怠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超过50岁的教师对写论文感到吃力了,我们不能说他们是职业倦怠,而有可能是力不从心。有的班主任教师非常擅长学生管理(这样的教师情商比较高),能将班级带动得风生水起,但是他可能对于学科教学的研究是弱项(因为学科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底蕴和长期积累),这也不是职业倦怠的表现,而是避开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即扬长避短。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这个时期,教师自己感觉出现了懈怠倾向,想要有所突破,该怎么办呢?个人觉得,把自己擅长的工作做深做细,让自己乐在其中,有自我成就感,而不是争强好胜、争名夺利,那么不仅心态会好而且行动也会有动力,生活当然也会开心。
微友:修炼自己是永远的功课。老师讲得对,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然后心无旁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