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信息简史》导读系列
《信息简史》导读(第8期,终结篇)

《信息简史》导读(第8期,终结篇)

作者: SunShineJia | 来源:发表于2017-08-18 15:35 被阅读113次

    我读过很多本半途而废的书,我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如果从主观来讲,可能还是缺乏坚持完成的恒心和毅力。当然,我还是坚持认为,读书,特别是读一些休闲性、通识性的书,愉快的阅读体验是第一位的,硬逼自己读,有时候会有损读书的兴趣。但是这件事又是非常纠结的,面对孩子不愿学习时,仿佛就是一面镜子——自己虽是成年人也有有惰性的时候,况且孩子呢?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抱团读书”或者“听书”之类的活动,其实也都是对上述共同困境的一种回应方式,通过晒朋友圈、打卡签到等方式,约束和督促自己。

    当然,写导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督促,我说过,至少在写《信息简史》导读这件事上我不会半途而废的,所以,这篇终结篇来了。

    还剩下最后两章以及尾声。这些文字相比前面好读多了,所以,我写这一篇导读的意义,可能不在内容本身,而在于一种自我安慰:虽然拖了这么长时间,我总算善始善终了。哈哈,也希望读到这篇导读的人,特别是像我一样读书容易半途而废的人,能把这本优秀的科普读物善始善终地读完。

    最后两章加尾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讲,面对过去(第14章)、现在和未来(第15章、尾声),我们该怎么办?(尾声)

    第14章 洪流过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人类面对的困境:如何全面和系统地保留已有的信息或知识。
    这一章的题目出自《圣经》中的一个著名典故:巴别塔。以下是维基百科中文版对巴别塔这一词条的解释:

    巴别塔 (叙利亚语:ܡܓܕܠܐ ܕܒܒܠ,Maḡdlā d-Bāḇēl 希伯来语:מִגְדַּל בָּבֶל‎‎‎,Migdal Bāḇēl);也译作巴贝尔塔、巴比伦塔,或意译为通天塔),本是犹太教《塔纳赫·创世纪篇》(该书又被称作《希伯来圣经》或者《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人类产生不同语言的起源。 在这个故事中,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后从东方来到了示拿(希伯来语:שנער‎‎)地区,并且决定在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见此情形,就把他们的语言打乱,让他们再也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还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维基百科中文版,“巴别塔”词条

    这是一个包含非常丰富隐喻的典故,中国的谚语叫“人心齐,泰山移”,看来上帝很精明,知道语言是关键,语言不通,也就达不到“心齐”了,这是我对这个典故最初的理解。

    读过这一章后,我认为格雷克这里其实是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巴别塔是通天塔,建造巴别塔其实是一种人类对极限的自我挑战,可以理解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第一层寓意。如果只有这一层,恐怕跟中国的“愚公移山”没啥区别了。但是,如果说“愚公移山”是励志鸡汤,巴别塔的建造则更像是哲学家悲天悯人的忧思:它本质上是一个悲剧,因为巴别塔之所以没有建成,是由于“人们之间语言不通”,而这一事实,是人类本身无力改变的。抛开宗教背景,巴别塔似乎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有些人类很想做的事情,由于人类自身的问题,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

    在这一章里,这件人类很想做的事情,就是记录和保存全部已有知识。

    如果说这一章有一条“暗线”的话,其实它就是“知识论”,人们对于“什么是知识”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历史以及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公元前三世纪的亚历山大港图书馆,其使命就是“收藏全部已有知识”,当时认为“全部已有知识“就等同于”全部书籍或书面文字“,而所谓的”全部“其实也是受到地理局限的,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另一半地球上所生活的民族及其文明成果。当时的人们也没有技术手段来记录诸如影像、声音这样的信息。因此,他们反而心安理得,”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几乎建成了”巴别塔“。

    格雷克在布局谋篇上非常善于把貌似相去甚远的东西通过极富智慧的内在线索的关联而联系起来。他此时笔锋一转,仿佛时光隧道,一下子到了2008年维基百科在亚历山大港的年会,诸位可以以好莱坞大片的视觉表现手法脑补画面。

    ”记录和保存全部已有知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永恒梦想。到了信息时代,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比起公元前3世纪不知进步了多少,但似乎这个梦想的实现,比起公元前3世纪的情况来说更加遥不可及了。一方面,技术进步的同时使得人类知识的数量激增,这可能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记录的信息类型和数量空前丰富。摄影术的发明、录音技术的发明以及印刷术的普及,如果从知识论意义上来看,它们都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而是直接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信息技术的出现则使得各类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统一于一种形式,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人类记录和保存信息的欲望。

    ”维基不是纸“,正是对这种膨胀的欲望的最为精准的表达!

    格雷克用大量篇幅描述了”维基人“所面临的取舍困境: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或知识才有资格被记录进维基百科。传统纸质百科全书终归要受到印刷篇幅的限制,这看似是一种局限性,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由,在这种局限下,全人类都心安理得地认为诸如”乌尔里希·福克斯的自行车左后刹车上的螺丝“这样的条目是不必被收录的。

    但是,对于不受这一限制的,不是纸的维基百科呢?

    格雷克用大量篇幅描述了维基百科上的各种”冲突“,有理性的分歧和对抗,也有非理性的破坏,这是不是很像前面那一段描述古代的话呢?

    罗马人焚烧犹太人、基督徒和哲学家的书,犹太人焚烧基督徒和异教徒的书,基督徒则焚烧异教徒和犹太人的书。P372

    巴别塔的典故里”语言不通“其实是”思想不同“的隐喻,从知识论意义上将,对于什么是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类问题,全人类不可能达成一致,因此建造知识的巴别塔也就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了。

    第15章 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如果说建造知识的巴别塔终归还是少数人的追求,第15章所说的问题就是每个现代人都有切身感受的了——信息过载,这似乎是”过犹不及“这一中国古老智慧最为生动的体现了。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有看不完的微信、朋友圈,看不完的各种推送消息,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制造着让我们自己迎接不暇的信息:想想现在手机摄影时代,我们几乎天天拍照,拍各种东西,反观胶片时代,普通人似乎很少拍摄不带人的照片,然而,数码时代影像的保存和整理,似乎对每个人都是个头疼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另一座巴别塔: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有了随时掌握关于这个世界的最新、最全信息的欲望,然而人类心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一个天生的限制,于是这个愿望也是梦幻泡影。

    人类永远都是不安分的。作为技术层面的应对措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乃至人工智能,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但是,我们似乎永远活在悖论之中——这些技术进步又会造成知识量和信息量的激增,究竟福兮祸兮?关于这方面,尤瓦尔的《未来简史》里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尾声(意义的回归)

    尾声部分,格雷克尝试着为走出上述困境指明一个方向,那就是回归意义。如果说信息是客观的编码,那么意义就是人类心智对客观编码的反映或者说是主动的建构。

    格雷克在尾声这一部分,其实是暗中回顾了全书的主要脉络,之所以说”暗中“,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全书的明线——”编码“而是采用了一条暗线——”意义“。

    在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特别是在格雷克的笔下,”编码“与”意义“始终是纠缠不休的,像一对苦恋的情侣,在尾声里,格雷克想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归宿。

    从非洲的鼓声开始,为了让信息(其实是信息包含的意义)得以超越人的感官局限进行传输,必须借助于编码,当到达了信息的接收者那里,编码最终必须要转换回意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传输的最终目的——意义的传输。

    随着技术的进步,编码的手段变得越来越精致与复杂,这就使得人类可以更加不受感官的局限进行信息的传输,进而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和分享。

    技术的进步甚至使人类忘记了”初心“——编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意义,于是编码与意义日渐疏离,甚至形同陌路。

    信息论的诞生,同时伴随着意义被无情地牺牲掉,尽管正是意义赋予了信息以价值和目的。(P412)

    然而,

    认识论研究者关心的是知识,而非哔哔声或信号。(P412)

    于是,人们自然会想,能否撮合编码与意义这对儿眼看要分手的小情侣呢?完美的爱情与婚姻是两人彼此成全、水乳交融,而非让一方为另一方而改变。在这里,人们努力的方向是有问题的,编码的规范性与逻辑性被人们欣赏,试图以此来要求意义,实现长久以来人们对意义确定性的终极追求,结果,一位叫哥德尔的人泄露天机,证明了这种企图也是一座巴别塔。

    如今,人们依然在朝着编码与意义的完美结合的方向努力着,现在地平线上的曙光是人工智能,或许,这又是一座新的巴别塔。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胜似西西弗斯的顽强意志力,人类不可能不受某些方面的局限,很多局限甚至是不可能突破的,但这并不妨碍人类不断探索前行,只要探索没有止境,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没有止境。

    最后,让我们借用极具电影大片即视感的一段话,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来结束导读吧:

    这座图书馆将继续存在,它就是宇宙。但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还没有被写完,我们也还没有变成虚无的存在。我们在过道中穿行,在书架上搜寻和整理,试图从一片嘈杂和混乱中找出几行意义,尝试阅读过去和未来的历史,并努力收集自己的和他人的思想。偶尔我们会瞥一眼镜子,认出镜子里一个信息的造物。(P4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息简史》导读(第8期,终结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wo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