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涨工资的是别人?为什么升职的是别人?为什么机会从来没有降到自己的头上?
职场上总有人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千里马未遇伯乐,发出这样的抱怨不是一次两次。
追其根源就在人的心态上。
扎根埋心前段时间,,跟一个大学同学谈工作,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们老板快70岁的人了,即便现在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但还是天天特别拼命的工作,在公司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我想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些人总是做什么都会成功,因为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了奋斗的土里。
奋斗很多人上班,总觉得是在为公司打工。工作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不大,达到要求就行了。追求优秀,又不会多拿钱,而且可能会多做多错,费力不讨好,太辛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工者心态。
也有一些人,到一家公司上班,就把自己生命中最有精力最有学习力的一段时间投资在公司上,他每天都是热情、勤奋地在工作,自然会带着投资的心态面对工作。
长期的打工心态很容易固化人的思维,淡化责任感,扼杀创新思维。
最为关键的是,看问题的视角会越来越悲观,总是站在受害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结果自己也就越自卑,最容易做什么都失败。
而以投资者心态来面对职场的人,更看重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阅历的积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去工作和学习,将每日的勤奋工作当作拓展自己认知疆域的一种方法。
两者相比,很显然后者才是职场的最高段位。
抱怨无益很多人死于“打工者心态”。
同学小A曾多次在我们面前说:“真不想做这份破工作了。”可得知被辞退的时候,他还是懵了。
HR委婉地告诉他,公司出于缩减成本的需求才做出裁员决定。他拍案而起,“为什么我是唯一被裁掉的?”
小A气势汹汹冲去和HR理论,HR只好给他交了底,说他的工作效率太低,态度不端正,影响团队健康发展。
小A听了,顿时变得垂头丧气。
进步被辞退后,他向我们表示,其实他原先不是这样的,刚到公司时,他也曾干劲十足,加上专业能力不错,领导对他十分满意。
可年底调薪时,他发现好几位同事比自己的调薪比例要高,就变得愤愤不平。那之后,小A再也提不起工作兴致。他觉得公司给的工资配不上他的付出。
于是他的工作态度变得消极,拒绝加班,拒绝任何不属于自己责任范畴的工作。
甚至,有时连分内的工作也敷衍了事。即使这样,他还是觉得意难平,到处宣称不想干了。
只是没想到,他还没炒公司,公司就先炒了他。
其实害了他的就是自己本身,是他的“打工者心态”。
从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也可以预见他的未来。
那些没有工作界限感的人,往往成长起来最快,最终收获也是最大的。
什么叫没有工作界限感?说白了,就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360的创始人周鸿祎曾说,不论在方正还是在雅虎,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在给他们打工,可能我真的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是在为自己干,只不过客观上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执着另外,我始终觉得应付一件事,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干任何一件事,我首先考虑的是通过干这件事能学到什么东西。
没有界限感的人成长起来会很快,因为这样的人,会真的用心去做事,沉浸到工作中,打磨自己,强大自己,而不是整天混日子,等着那点死工资。
心在哪里,哪里就是焦点打工一词是80年代从香港传到大陆的,起初的意思大概是指受雇于人,从事体力工作或文职工作,辛苦劳累,身份卑微,收入稀薄,不稳定。
经过演变,现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凡是受制于人的工作,或者为别人服务的工作,也可以称为打工。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投资者的心态,就算他当了老板,他还是一个打工者,自然生意也很难长久。
而一个拥有投资者心态的人,就算是永远打工,他也是一个老板,因为他始终都是以老板的心态在处理事情。
绿意盎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