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在网络上包括公众号推文中看到好几家平台推送的“征文启示”,出于好奇,我就随手点了参与,并且填写了我的基本信息。
随后,很快就有人加了我的微信,发来一大段与有奖征文相关的文字介绍。
说实话,我本是佛系之人,既不善迎合,又不热衷争名夺利。尤其人到中年,更加地活得通透淡然。对于征文比赛具体设的什么奖项压根就没兴趣,也没多看那些弯弯绕绕的文字介绍,我只是想参与其中,了解他们的运作方式。
在跟加我微信的征文比赛组织方相关人员简单沟通之后,我就从【简书】我的主页已有习作中挑选了两篇:一篇散文和一首诗,转发过去。
对方很快回复我:本平台正在组织评审,结果出来就通知您。
果不其然,对方很快就发来评审结果:也就是一个链接,点开之后可以看到所有参赛者的文章。该链接的最下方是一个按钮“为TA助力”。评奖的方式是要求参赛者自己转发该链接,让各自的网友或是亲友们点“为TA助力”,以此为计算分数的依据,每点一次累加1分,累计总分数自然形成评选名次。
类似这般的评奖方式近些年在朋友圈已见过很多,几乎各行各业都有。
坦白地说,这是我的软肋。自打用微信以来,这么多年,我最忌讳的事就是转发出去一个链接,祈求大家点赞或助力,尤其是评奖之类。给人感觉这并不是我的实力,而是靠大家动动手指给予我的恩赐。
更过分的是,自己以及亲友都可以通过花钱买“加油分”来大幅提升排名,一万个“加油分”要支付现大洋一千元。
毋庸置疑,这才是众多网络平台热衷于组织各类“有奖比赛”的根本原因。
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不赚钱的事没人干。
网络的水分有多深,这样的奖就有多水。
看清套路之后,我打心底里反感这种比赛方式。
我由此联想到90年代初的“诗歌征文大赛”,那时的我才出社会,依然如在校学生般深深地迷恋着席慕容和汪国真等诗人诗作,也会时不时写点“豆腐块”自我陶醉。期间我也参加过一次“有奖征文”,两首作品寄出去之后,我很快就收到评委会来函:作品已入选,本次获奖诗作将编辑出版诗集,由你本人销售***本,组委会收取诗集出版成本费***元。
三个星号代表三位数。刚上班那段时间,我的月收入才两位数。
绕了一大圈,最终是要我汇款给他们。
几十年过去了,时间不同,套路依旧。
我又想起前不久频频跃入眼帘的“网络书法比赛”,同样的套路,转发参赛作品链接,祈求圈友们“为TA助力”、“为TA加油”,同样是要求参赛者没脸没皮地在朋友圈转发、骚扰多天,以达成组织方敛财之目的。
看清了套路,便没有了神秘。我果断放弃参赛,毫无惋惜。
事情还没完,就在我放弃参赛之后,活动组织方的骚扰电话依然不断,连续多天!
我的写作初衷只是“我手写我心”,记录我这辈子路过尘世的点点滴滴,就像我读书时代坚持多年的记日记习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写下。如果有人阅读有人喜欢,皆是随缘。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仅此而已。不求虚名,唯求内心平静踏实,不套路谁,不打扰谁,风轻云淡,不亏不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