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教材上谈到发动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微,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鲁迅,浙江绍兴人,在日本留学。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晚清进士,后来去德国留学,留学4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1916年被聘请为北京大学校长。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5次留学日本,1917年被聘请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安徽绩溪人,早年丧父,少年时代在上海川沙镇读过,18岁出门远行,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后转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教育学博士回国,1917年被聘请为北大教授。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早年留学日本,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日本政府提前遣送回国,1917 年被聘请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长。
留日的学生发起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了中国历史:过去日本是中国的学生,处处模仿中国,而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但是,甲午战败后,中国人要向日本人学习,老师要向学生学习,留学的学生憋着一口气。希望早日学成回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强大,不再受别人的白眼歧视。日本人的歧视激起了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留日的学生比留欧美的学生有更高的政治抱负。但是,到了日本,日本人处处歧视中国学生,像藤野先生的关爱就在鲁迅的心里激起了波澜,但是像藤野这样的人很少。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呢?国民愚昧到了什么地步,才让他们痛心疾首的要改造国民性呢?这个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有体现,就是当中国人被处决的时候,中国人都只是看客,他们事不关己,麻木不仁,所以说新文化运动首先要冲击的就是国民性,因为,国民性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出来的民族文化习惯,所以他刚开始在日本学医,但是后来当他意识到学医拯救不了麻木的中国人时,他就选择了弃医从文,从精神上使国人能够意识到一荣俱荣这件事情,而不是再当一个看客。
小说《孔乙己》,其实主要是写那些短衣帮,那些本身也是卑微之辈的人,是如何-一遍遍地往孔乙己心灵的伤口上撒盐,从而鉴赏着孔乙己精神的痛苦。他们没有更多的钱买一点哪怕是低贱的茴香豆下酒,于是便拿孔乙己的精神痛苦下酒。正因为如此,只要孔乙己出现,他们决不放过伤害他的机会。他们总是用那种孔乙己最害怕别人提起的事情伤害孔乙己,当孔乙己满脸涨红、窘迫不已、痛苦不堪时,他们便快乐得大笑起来,于是,每-一次,都是-遍遍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笑声”。
小说《药》中,夏瑜是为大众的幸福而牺牲的革命者,然而他的为大众而死,却不过成为大众茶余的谈资。正因为他的死对大众来说是莫名其妙、不可理喻,便特别令大众兴奋。在茶馆里,围绕夏瑜的被杀,他们议论着、争论着,而在这议论和争论中,他们感到了活着的趣味。更有甚者,夏瑜的血,被华老栓买来医治儿子的顽疾。
鲁迅想表达的,是:世道的堕落,是从欺负善良人开始的。
请看《藤野先生》中的一段描写: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只学习了3个学期,1906 年3月退学了。他感觉到医生治疗人身体的疾病,无法医治人灵魂上的疾病,他决定回国当一名老师。没有弃医从文,他想当一名像藤野先生那样的老师,当时鲁迅教的是化学,在一次实验课上,鲁迅为了向同学们展示氢气燃烧的实验,却发现自己没有带火柴,便对同学们说,让学生千万不要动实验器具,结果学生把他的实验给做了手脚,回来点染时爆炸了,当时鲁迅的双手全是血,原因是台下的学生们很好奇,想看一看是否真的像鲁迅说的那样危险?一个被炸的血淋淋的鲁迅,在社会中出现,说明了,如果连传播知识的人都遭到愚昧的扼杀,社会没法进步。后来的鲁迅,提起了笔……开启了拯救国民精神续集。
理解鲁迅,就是去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痛,鲁迅的深刻是很多作家做不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没有时空限制的,鲁迅的作品,日本人也选入了教材,美国大学里也选入了教材,鲁迅是世界级的作家,因为鲁迅揭开的是全人类的病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