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文章,我们接着上次的叙述,继续来看先生与宁王的较量。
上次说到,先生虽然已经抓到了朱宸濠,但是皇帝因为想玩的心理,想要自己抓朱宸濠一回。先生是非常反对这样做的,于是从南昌出发,想要让把朱宸濠等人押送到京城。不过,先生被张永的一段话说服了。
张永的观点有两个方面。第一,张永说现在他们重新抓朱宸濠,并不是为了强先生的战功,而是去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第二,如果先生逆圣旨,不但会激起群臣的愤怒,还会为自身带来不好的后果,更重要的是,皇帝也不会因为先生这一举措而改变主意,并不能让百姓活的更好。
虽然张永说了两个方面,但是真正打动先生的并不在第1个方面。先生到了这个时期,早已经脱离关注结果的层次了,他是在按照自己心中的方向去做,所以当然不会在意功名。第2句话却说到了先生的心坎。于是11月,先生返回江西,称病卧床不出。到这里,先生平朱宸濠的事件已经彻底结束了。直到一天——
皇帝南下巡视,并且他身边可有很多奸臣小人,如果先生没有按照常理去见皇帝,那么这些小人可能就会谗言皇帝,说先生要谋反。先生本来已经打算去,但大学士杨一清坚定的制止了先生。
因为先生的正直,他也被找上了不少麻烦,先生继续在经历着百死千难——
49岁的时候,忠、泰两人对皇帝说先生要谋反,见证的一的句d是先生一定不会来面见。当皇帝下诏书的时候,忠等人篡改了皇帝的诏书,让先生误以为不需要稿件,幸好有人为先生报了信,先生才得以脱险。
这个时候先生的心境是怎样的呢的?他并没有为此怨,他并没有想着“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该多好”。先生没有因为不可改变的命而焦虑。但我们也可以说先生此时是有绝望。
先生早在悟道心即理的时候,就已经明晰了成为圣贤的道路,但是现在外界环境并不足以支撑先生达成圣贤。先生甚至有心想要带着父亲逃跑,并且永远不会后悔。但是这个时候先生的心彻底凉了吗?并没有,我们甚至可以说先生的心是滚烫的。其实如果这样的心完全死了,那么也不会再想着父亲。
这件事情平复之后,先生重新上江西捷音,这次先生把自己的功缩小,极大的夸赞皇帝的功劳。
黎龙认为,平叛潘事并不难于成功,而难于昌义。创意可以理解为适当的论功行赏,给人应得的报酬。如果不这样,那么下次有叛乱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像先生一样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平复了。或者说黎龙是想要劝皇帝封赏先生。
其实先生此时并没有被这些事困住。他被困的依然是如何才能达成圣贤梦。先生不断的遇到挫折,他对圣贤梦如何达成产生怀疑。他无数次的经历了百死千难,但是最后他依然选择超脱。
其实这节课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先生在经历过百死千难后,还能够立起来。我在想,如果我有这样的经历,能不能让它成为让我更深领悟的营养,能否从生死一线的绝境中,振作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