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文写手虽然笔记抄了几大本,电脑藏书几十G,但在写作时却苦感腹中空空,无从下笔。这是知识未能内化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大量的积累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本人之前一直讲述的都是一些速成的诀窍,但就跟速食面一样,只能暂时果腹,真正的汤料和营养在于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所学所知内化于心。
胜间和代在《效率提升10倍的google化知性生产技巧》里指出,框架是指“思维的抽屉”,即我们对于信息建立主轴、分类、区分不同的情况、安排整理信息的场所。即,当信息进入大脑时,我们要随时给他们贴上标签,区分它们的类别。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亲自构筑新的框架。
如何积累?
积累写作素材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已经有无数前辈不厌其烦地说过无数次了,特别是如何积累电子版的材料,现在已经非常方便地利用电脑分门别类,效率比前任不知提升了多少倍。但是,电脑里的资料不代表你头脑里的资料,特别是不合理的分类方式,将加重你记忆的负担。如按照档案分类管理办法,办公室材料分为汇报、总结、请示……等等,我刚入门的时候也使用这种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不记得某个新颖的素材在什么材料里了。有时候要翻遍整个文件夹才能找得到。就好像图书馆,上百万的藏书,你要是不了解图书检索方法,恐怕要走遍整个图书馆才能翻到你要找的书。
素材就是这样,找不到意味着已经忘记了,即便你很确定那个它肯定安静的躺在你的某篇材料里。这时候,我遇到了新上司,他非常擅于从每天繁琐的工作镇南关积累材料。良好的习惯和先进的方法让他在三十出头便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对业务工作轻车熟路,辖区了如指掌。他的办法很简单,每天做的事,回来就记在本子上。听起来是毫无新意,但天天积累下来,就有了质的提高。比如,他上午陪同上级领导在外面跑了一整天,简单地说,就是领导到辖区检查指导工作。具体:1、领导亲自下基层,督查工作进度;
2、领导检查发现辖区管理中的其他的小问题,要求随行人员留意动态;
3、领导践行“一线工作法”,和管理对象沟通交流,征求意见建议,力争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
4、领导将局党组精神和相关工作要求传达给基层领导、队员,以使上下团结一心,工作标准一致,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工作要求。
这样其实和流水账没太大的区别,我的上司会在记录的同时马上分类装入'他已有的“框架”——
1、党建工作:鼓励党员干部身先士卒;
2、执法管理——督导监管方式方法,推进工作落实到位;问题严重的列入下月工作通报之中;
3、服务民生——和群众互动;
4、队伍建设——谈心交流,思想教育。
这里仅仅是举例,其实大部分领导在检查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当多的具体问题,要面对下级的请示、汇报,接受群众的意见建议。这些繁琐的事务其实都是今后工作中值得体现的素材。将这些日常的工作装入自己已有的“框架”,就可以在机关公文写作时随时调用。
如何运用?
有了一定的积累,将素材放入各类工作的“框架”,那运用的问题简直是迎刃而解。上级领导交代的写作任务变成了按图索骥一样简单。例如,上级要求马上汇报近期执法工作,那除了平时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内容之外,领导重视的例子就用上某月某日领导督查辖区的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就照搬领导当天指示,领导自己的点子,没理由不喜欢。
如果上级要求马上汇报近期党务党廉工作呢?那上面的例子又可以改变一下角度: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思想认识。(领导传达上级党组会议及文件精神)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巩固支部堡垒。(领导和基层党员谈心交心,鼓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三是加强廉政建设,重视外部监督。(领导征求群众意见,处理群众投诉个别干部的不正之风)
……
按图索骥的写作任务,是不是手到擒来?当然,在千篇一律的公文中要想写出彩,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网友评论